“猝死”為何盯上年輕人?有什麼辦法能減少悲劇發生?

來源:人民網 | 2021年01月14日 11:34
人民網 | 2021年01月14日 11:34
原標題:“猝死”為何盯上年輕人?有什麼辦法能減少悲劇發生?
正在加載

  編者按:年終歲末,年輕人猝死的新聞又見諸媒體,對此,我們除了痛心,也有疑問,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猝死”盯上?有什麼辦法能減少悲劇的發生?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突發猝死?

  當前的年輕人,面對生活和工作心裏普遍感受都是“壓力山大”。高壓力帶來的慢性疲勞,正在侵蝕著年輕人的心臟。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我國因心腦血管病死亡的人數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雖然總體發病率老年人居多,但心血管疾病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三十幾歲就出現心肌梗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老年人由於血管老化,常常會有心絞痛等症狀,這種症狀會使心臟出現“缺血預適應”,進而幫助激活體內的其他血管來供血。而年輕人很少會有缺血的症狀出現,難以在突發狀況下通過側枝循環供血,往往導致猝死。

  因此,對於年輕人來説,除了可能存在的心肌炎等病症,同樣要警惕動脈硬化等曾經的“老年病”。尤其是當下年輕人工作壓力較大,一方面,過多壓力會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腦血管發病風險;另一方面,壓力、緊張、熬夜等,易引起人體的炎症反應。若心臟血管中存在斑塊,過高的炎症因子會使斑塊破裂,從而引起心絞痛、心梗、心衰等風險。

  在工作時間過長、負擔過重、從事兩種以上不同工作等造成的“慢性疲勞應激狀態”下,青年冠心病、青年應激性心肌病的發病率與病死率都會上升。

  而心源性猝死,是應激反應最嚴重的結果。慢性疲勞應激既是青年心臟疾病的病因,又是青年心臟疾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誘因。

  猝死並非猝不及防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血管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疾病社區防治中心主任王宏宇表示,中青年猝死時,有些源於過勞或者運動,本質都是透支了身體機能的極限。而大多數的猝死源於心腦血管疾病,如大面積的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主動脈瘤破裂、腦梗塞和腦出血等。

  什麼是猝死?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副主任醫師喬岩表示,目前,猝死比較公認的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急性症狀發生後6小時內死亡者”。猝死的原因分為心臟原因和非心臟原因。其中,心臟性猝死最為常見。這是一種臨床死亡狀態,可由不同原因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動脈夾層、嚴重的心力衰竭、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暴發性心肌炎、遺傳性心律失常等都會發生猝死。非心臟原因引起的猝死,常見於腦出血、肺栓塞、哮喘等。

  猝死屬於意外事件,雖然沒有明確的預警信號,但大多數猝死是有跡可循的。

  喬岩介紹,超過50%的心臟驟停在發生前1小時至1個月內,身體會發出預警信號。其中,胸痛現象最常見,約佔到56%;呼吸急促佔到13%;頭暈、暈厥或心悸佔到4%。

  以心臟性猝死中最常見的心肌梗死為例,約半數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驅症狀。最常見的表現是原有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或使用硝酸甘油的效果變差;或是繼往無心絞痛者,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

  當心肌梗死發作時,典型症狀為:突然發作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後或心前區壓榨性疼痛。患者自覺胸骨下或心前區劇烈而持久的疼痛,或心前區悶脹不適,疼痛有時向手臂或頸部放射,同時伴有面色蒼白、心慌、氣促和出冷汗等症狀。

  但一些心肌梗死患者並沒有疼痛感,一發作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少數患者的疼痛感來源於上腹部,易被誤診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還有的患者表現為頸部、下頜、咽部及牙齒疼痛,也易被誤診。

  此外,心肌梗死的徵兆還可能有神志障礙(可見於高齡患者);難以形容的不適、發熱;噁心、嘔吐、腹脹等胃腸道症狀;心律失常(發生在起病前的1-2周內,以24小時內多見);心力衰竭,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發紺、煩躁等症狀。

  喬岩表示,據臨床數據統計,猝死常常發生在早晨6時至中午這個時間段。人晚上睡覺時,身體由迷走神經控制,早上醒來後,由交感神經控制。在剛醒來時,身體神經功能的調節還不穩定,並且交感神經在腎上腺素與內分泌系統調節的作用下,會引起血壓升高。而血壓的波動,正是導致心血管意外的一個重要因素。

  長期熬夜會增加死亡風險

  引起猝死首當其衝的不良行為是長期缺乏睡眠。

  睡眠是健康的重要基石,尤其是與心血管健康密切相關。美國心臟協會已將睡眠不足列為嚴重威脅心臟健康的危險因素之一。人理想的睡眠時間為6.5-8小時。死亡與睡眠時間呈U形曲線關係,過少或過多,都會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會增加冠心病和腦卒中的風險,亦增加猝死的風險。不少人在熬夜時會通過喝濃茶、咖啡或吸煙來提神,但交感神經的興奮將增快心率,進而增加心臟負擔。即使在熬夜後再補覺,也已經破壞了生理節奏,睡眠質量是得不到彌補的,同樣會增加冠心病風險。此外,熬夜時長時間靜坐的人,還可能增加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若血栓脫落隨血流栓塞肺動脈,也會導致猝死。

  如果你已明確有疲倦感,那就必須停下來讓身體休息休息。

  運動過度導致室顫最可怕

  除了長期缺乏睡眠外,另一大引起猝死的不良行為就是超過身體承受能力的運動。有不少運動性猝死事件,都是發生在馬拉松賽事中。

  絕大多數運動性猝死都與心血管問題相關。大體來看,35歲至40歲的人發生運動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年齡小于35歲的年輕人發生運動性猝死最常見原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和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其次為心肌炎、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二尖瓣脫垂、冠心病、主動脈瓣狹窄、擴張型心肌病、離子通道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主動脈夾層和其他先天性心臟病等。

  人在劇烈運動時,交感神經極度興奮,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滿足生理需要。但由此導致心臟電生理活動紊亂後,就容易出現心室顫動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猝死就此發生。

  建議:運動前要充分熱身;運動中適量補充水分、能量和電解質,保持身體正常生理機能;不盲目堅持,一旦出現面色蒼白、口唇紫紺、大汗淋漓、暈厥、胸痛、胸悶、胸部壓迫感、眩暈、頭痛、極度疲乏等症狀,應立即終止運動。

  專家總結防猝死招數

  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范利把防猝死招數總結為“防四高”。

  一是掌握高危時刻。淩晨或晨起時,人體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分泌最多,易心率快、血壓高,再加上早上起忙著洗漱吃飯、排泄二便,趕路上班,最緊張也最易出事。

  二是避開高危因素。要注意暴飲、飽餐、緊張壓力、寒冷刺激等高危因素。

  三是高危人群自查。比如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等都是猝死的高危人群,通過查體了解自己健康狀態。

  四是掌握急救的高效辦法。如立即含服硝酸甘油,並且有一套隨時能聯絡的救護系統。

  目睹猝死如何施以援手

  猝死患者心跳停止時間超過4-6分鐘,腦組織會發生永久性損害,超過10分鐘就會腦死亡。因此,發生猝死後的前4分鐘是實施搶救的黃金時間。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意識喪失、呼吸停止或喘息樣呼吸,可嘗試按以下步驟施以援手。

  第一步:只有自己一人的情況下,先撥打急救電話120或999,簡要説明情況和所處位置,如果有別人在場,讓別人撥打急救電話。

  第二步:讓患者仰臥位於硬質平面上,將其頭、頸和軀幹擺放平直無扭曲,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具體操作方法為:跪在患者一側雙手重疊,手掌根部正中置於其胸部中央雙乳頭連線的中點,連續用力快速垂直向下按壓,按壓幅度至少5厘米,如此有節奏地反復進行,按壓與放鬆時間大致相等,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未經心肺復蘇培訓者,可以只按壓,不必口對口吹氣,一直堅持到專業急救人員的到來。這幾分鐘的胸外心臟按壓,可以讓患者血液中的氧氣維持最低限度的腦部供氧,避免腦死亡。

  經過心肺復蘇培訓者,可一手按壓患者前額,使其頭部後仰,同時另一手的食指及中指將其下頦骨向上抬,使下頜尖、耳垂連線與地面垂直,開放氣道。每做30次胸外心臟按壓,便進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復。如果患者口腔內有異物或嘔吐物,要先予以清除。

  第三步:所處場所配有體外自動除顫器(AED)的,在胸外心臟按壓之後,立即配合使用AED,按照語音提示操作即可,可以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當然,患者最終能否救活還要看復蘇後的治療。若是早期急救有效,大腦和重要臟器所遭到的損傷就輕,後續治療也會更加順利。

  知識:體外自動除顫器AED怎麼用

  1、取得並開啟AED。打開AED的蓋子,依據視覺和聲音的提示操作(有些型號需要先按下電源)。

  2、給患者貼上電極。通常兩塊電極板分別貼在右胸上部和左胸左乳頭外側,具體位置可參考AED機殼上的圖樣和電極板上的圖片説明。

  3、將電極板插頭插入AED主機插孔。

  4、開始分析心律,在必要時除顫。按下“分析”鍵(有些型號在插入電極板後會發出語音提示,並自動開始分析心率),AED開始分析心率。分析完畢後,AED會發出是否進行除顫的建議。當有除顫指徵時,不要與患者接觸,按下“放電”鍵除顫。

  5、除顫結束後,AED會再次分析心律,如未恢復有效心律,操作者應進行5個週期心肺復蘇,然後再次分析心律。也就是,除顫、心肺復蘇,反復操作直到急救人員到來。(資料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健康時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日報)

編輯:蘇璇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猝死”為何盯上年輕人?有什麼辦法能減少悲劇發生?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