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當心暖寶寶致低溫燙傷!

來源:北京日報 | 2021年01月13日 09:28
北京日報 | 2021年01月13日 09:28
原標題:三九天當心暖寶寶致低溫燙傷!
正在加載

  近期北京遭遇寒潮,白天最高氣溫僅零下十幾攝氏度,不少人用上了諸如暖手寶或暖寶寶貼這類使用方便的取暖産品。但當人處於寒冷中,肢體感覺是比較遲鈍的,若使用取暖産品不當可能會造成低溫燙傷。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低溫燙傷的小知識。

  45℃左右溫度就能致燙傷

  我們接診過一位被低溫燙傷的臥床老人。家屬怕老人腳冷,在床上放了暖寶寶,幾個小時後發現老人的皮膚發紫,還起了一個小水皰。於是,家屬把水皰弄破,塗抹點碘酒。過了幾天,老人破損的皮膚開始發黑,還有些液體滲出,家屬趕緊送醫。

  醫生檢查後發現,老人燙傷的部位在足跟,皮膚較薄,表面看面積不大,其實損傷程度已經深達根骨了,還併發了感染。這麼嚴重的燙傷,為什麼老人不説呢?因為臥床老人對痛覺不敏感,自己也不知道。後來,這位患者接受了3個月的治療,傷口才癒合,但局部留下了疤痕。

  通常人在接觸高溫物體時,會有意識地躲閃,但是接觸一個舒適些的溫度,就不會有防備心。簡單來説,低溫燙傷就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從而造成的燙傷。對人體而言,能導致燙傷的最低溫度在45℃左右。

  市面上的取暖産品都屬於低熱物體(一般指44℃-50℃),比如,暖手寶、暖寶寶貼、熱水袋、電熱毯,以及艾灸治療等。它們雖然基礎溫度不高,但經過長時間接觸,皮膚中的感覺神經末梢逐漸適應了這個溫度,在此過程中皮膚表層組織在熱源的作用下會逐漸脫水,從而導致皮膚損傷。同時,人體在寒冷中體感相對遲鈍,取暖産品的低溫對皮膚的疼痛刺激又較輕,燙傷就更難被察覺。

  傷情輕重不能只看表面

  在被低溫燙傷後,創面疼痛感並不明顯,因此常常不能及時發現,我們可以從膚色上來觀察。低溫燙傷不同於高溫燙傷,局部皮膚的損傷看起來並不太重,可能僅有發紅、脫皮、發白、局部出現水皰等情況,但實際上創面往往較深。

  有研究證實,49℃熱源持續接觸皮膚3分鐘可導致表皮損害,超過9分鐘可導致表皮壞死;44℃熱源持續接觸皮膚6小時可導致皮膚不可逆損傷。也就是説,嚴重的低溫燙傷能夠烤熟皮膚,甚至深達皮下組織,可表現為皮膚全層壞死,達到三度或四度創面。其中,三度燒傷指全層皮膚損傷,累及表皮、真皮及其附件;四度燒傷指創傷深達肌肉、骨骼,甚至內臟器官,創面上皮無法再生,須進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治療,嚴重的需截肢。其他情形處理不當的,可能會發生潰爛,長時間無法癒合。

  冷水降溫至少持續一刻鐘

  發現低溫燙傷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給皮膚降溫。可用涼毛巾敷或涼水衝燙傷處至少15分鐘至20分鐘,這樣能夠快速減輕疼痛和紅腫,還可降低出現水皰的幾率。

  切忌用偏方或土方法來治療燙傷,比如,在患處抹牙膏或醬油、醋等調味料,以免引起傷口感染,也不能自行弄破水皰,以免影響醫生診斷,增加後續治療的難度。正確的做法是保護創面不受其他物質污染,及時就診,由醫生判斷燙傷等級並進行規範治療。

  醫生一般會視情況選用具備消炎、抗菌、鎮痛功能的藥物,如抗生素、復方燙傷油膏、磺胺嘧啶銀、硝酸銀等進行塗抹治療。

  老人孩子慎用接觸型取暖産品

  預防低溫燙傷,注意不要一味追求暖和。使用暖手寶時,如果沒有戴手套,應時不時換換手;使用暖寶寶貼不要直接貼在皮膚上,應隔著衣物,或者在中間墊塊毛巾。無論是什麼材質的取暖産品,都不要長時間放在身體同一個位置,或者長時間接觸同一處皮膚。還有就是在購買取暖産品時,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有質量保證的産品。

  嬰幼兒及兒童的皮膚比較薄,且表達能力欠佳,老年人則皮膚感覺功能減退,這兩類人群最容易被低溫燙傷。認知功能不好、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使用取暖産品時,家人要經常檢查局部皮膚是否完好。對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末梢神經損傷、腦梗塞造成感覺功能下降或喪失、腰背疾病導致下肢感覺減退、服用鎮靜安眠藥物的人,我們建議謹慎使用取暖産品,因為他們被燙傷的可能性比常人高得多。

  此外,還有一些低溫燙傷的情形雖然算不上多發,但也不少見,希望大家注意避免。比如,有些人煲電話粥,將手機長時間貼在臉上;做艾灸治療時沒有控制好艾條間隔距離或治療時間;手術後麻醉藥尚未完全代謝、四肢末梢發涼,家屬給用上了取暖産品;醉酒或極度疲勞時使用取暖産品等。

  (作者:北京市隆福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三九天當心暖寶寶致低溫燙傷!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