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理解“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新表述的辯證法意義

新聞頻道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1年01月12日 15:4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為《建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億萬中華兒女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繼續奮勇前行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建議》中有許多重要的論斷和要求需要我們認真學習、準確把握。其中《建議》第二部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明確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這是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所作出的新表述,也就是把原先“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雖然只是調整了短短的一句話,但是有著重要的內涵要求,尤其是蘊含著豐富的辯證統一思想。深刻理解這一新表述及其辯證統一思想,對於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深刻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和“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辯證統一思想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作為一個重要的範疇和命題提出,出自於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考察期間的重要講話。當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對於“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戰略部署的重要作用,曾明確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出和確立,是我們黨結合新的歷史發展要求,科學總結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重大成果,是生動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又一“大手筆”。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形成和確立,既不是“憑空想象”,也不是“空穴來風”,它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我們黨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所提出的重要思想觀點,戰略步驟,都是基於當下具體的客觀實際,都是為了解決當下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都是為了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毛澤東指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鄧小平指出:“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我們唯物主義者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清晰地認識到,當下我們所面臨的最大的實際,就是現實的基本國情。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都必須從基本國情這個現實的實際出發,而不能脫離基本國情這個現實的實際。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遵循,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基礎上,我們同時又要清晰地認識到,客觀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這個物質世界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同樣,社會生活的實踐活動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説,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堅持從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實際出發,也就是要把握好“一切從實際出發”和“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辯證統一。如果只承認要從實際出發,而沒有認識到要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沒有關注到事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發生的變化,顯然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準確的。

  實踐在變化,認識在深化,理論表述不可能“一勞永逸”,定將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人們認識的深化而予以凝練和提升,進而呈現為與時俱進的發展軌跡。因此,從基本國情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就是既要看到我國基本國情的根本性質沒有變化,也要看到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所呈現的基本國情的特徵“有所變化”。正是這些“有所變化”,對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任務和要求。我們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就是要牢牢把握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體現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新的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關於“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新表述,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蘊含著“一切從實際出發”和“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辯證統一的深刻思想。

  “我們在每一個時期,處理各種方針政策問題時,一定要從當前的、現實的、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實際出發。”鄧小平的這一教誨,言簡意賅,語重心長。當前,“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實際”,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們應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運籌帷幄”“謀篇佈局”。

  部署戰略佈局,必須明確戰略目標,而要完成大戰略目標,又必須確定若干個具體的階段性目標。概要地説,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努力奮鬥15年,也就是在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然後,再努力奮鬥15年,也就是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

  “一棒接著一棒跑”“一茬接著一茬幹”,一個階段性戰略目標完成了,必須確定下一個階段性戰略目標,最終完成戰略大目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完成,標誌著我們將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2021年,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的“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開啟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吹響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努力奮鬥的進軍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説,《建議》將“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第一個“全面”,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和“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辯證統一思想的深刻體現,不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十分及時的。

  二、深刻理解“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的辯證統一思想

  《建議》有兩個十分凸現和醒目的關鍵詞,那就是“十四五”和“二〇三五”。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第一個“全面”作出新表述,與這兩個關鍵詞緊密相關,全會所通過的《建議》的主要內容,也都是圍繞這兩個關鍵詞來展開。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個關鍵詞有著明確的時間節點,《建議》就這兩個重要時間節點,分別提出了主要目標任務,同時又折射出鮮明的價值理念,體現了“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的辯證統一。因此,我們在五中全會的學習宣傳中,不僅要分別把握“十四五”、“二〇三五”這兩個時間段的目標要求,而且還要把握這兩個時間段目標要求的內在有機聯絡;我們不僅要把握“十四五”、“二〇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具體的“目標導向”,而且還要把握其重要的“價值導向”。

  (一)準確把握、融會貫通兩個關鍵時間節點的目標任務

  “十四五”規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的前提條件下,開啟兩個十五年、即三十年新征程進程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這個五年規劃制定得好不好、執行得好不好、能不能如期甚至超額完成,關係到後面十年和二十五年的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重要的歷史“交匯期”和“轉折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現代化新征程,這就需要在制定“十四五”五年規劃的時候,也要相應地制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把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放到十五年的發展中來統籌通盤考慮,而十五年的規劃,又是要以五年規劃為基礎,進一步提出遠景目標。需要強調的是,“十四五”的這五年,是努力奮鬥十五年實現現代化中的第一個五年,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其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而正因為五年和十五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十九屆五中全會除了提出關於“十四五”的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建議之外,還提出了關於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學習領會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好“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新表述的第一個“全面”所強調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要把“十四五”和“二〇三五”這兩個關鍵詞結合起來,不僅要把握“‘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而且還要把握好“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基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戰略目標,《建議》以“六個新”,即:“新成效”“新步伐”“新提高”“新進步”“新水平”“新提升”,從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民生福祉,以及國家治理效能等不同維度,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而直面“二〇三五”,《建議》則從九個方面提出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這九個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新表述的進一步細化。兩個目標的“六個新”和九個方面的內容,都需要我們準確把握、融會貫通。

  值得關注的是,十九大報告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要求的描述,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邏輯框架來謀劃的,也就是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這五個方面來表述的,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則是從九個方面來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進行描述的,這是在十九大報告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其內涵和外延更為豐富。

  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建議》關於“十四五”和“二〇三五”的目標任務,我們應明確黨中央通過的重要文件、決策建議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戰略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説,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建議》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這兩個目標的描述,採取的是以“定性”表述為主、蘊含“定量’的方式,等編制規劃《綱要》時,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

  (二)明確的“目標導向”體現著深厚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第一個“全面”的新表述,提出了“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兩個歷史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要求,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共産黨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體現了“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辯證統一的思想。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也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十四個堅持”,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其中,第二個堅持,強調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概要地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充分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無論是在革命、建設、改革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都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走過百年艱難歷程的中國共産黨人始終不變的初心與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終是中國共産黨人的職責與擔當。

  《建議》提出的“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最後一個方面,秉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基本方略,強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建議》所作的“説明”中,特別指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鬥目標。鄧小平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的落腳點就是“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議》關於兩個關鍵詞、兩個時間節點的目標任務,凝聚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是“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的辯證統一。

  三、深刻理解“變”與“不變”、“不變”與“變”的辯證統一思想

  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所作出的新表述,我們既要認識到新表述中的“變”,也要認識到其中“沒有變”的要求;既要認識到有些內容的表述“沒有變”,也要認識到其中有“變”的內涵。

  (一)深刻理解“新表述”所蘊含的“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思想

  (1)“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表述“變”了,但其地位作用以及協調推進的要求沒有變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總戰略。在開啟歷史發展新征程中,“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表述有了新的變化,但依然是我們黨在新的發展階段治國理政的總方略,依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總戰略。同時,《建議》依然重申和強調“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協調推進”,並把“四個全面”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協調推進”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十四五”時期是邁入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如何“開好局”“起好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複雜,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表述“變”了,但“一個目標,三個舉措”的邏輯框架以及內在相互關係沒有變

  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表述有了新的變化,但“1+3”的邏輯框架,即:一個戰略目標,三個戰略舉措的架構沒有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三大戰略舉措,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一個都不能缺、一個都不能少。《建議》對戰略目標作了新的表述,但這戰略目標的實現,依然需要這三個戰略舉措予以保障。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表述雖然有了新的變化,但其內在的相互關係沒有變。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全面深化改革,著眼解決我們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機制弊端,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活力、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全面依法治國,著眼促進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規範化,是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動力源泉和法治保障。而全面從嚴治黨,著眼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鍛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是我們黨提高執政能力、完成執政使命的迫切要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根本保證,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依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因此,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就是要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3)“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表述“變”了,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的“整體性”和“層次性”的要求沒有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頂層設計”,形成了一個諸多要素相輔相成的系統工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作了新的表述,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呈現的“整體性”和“層次性”有機統一的要求沒有變。

  《建議》的第三至第十四個大部分,著重闡述了實施“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12條重要舉措。在第一、第五、第六等重要舉措中,都有著“戰略”上的要求。這也就是説,學習領會五中全會精神,除了總體上把握“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外,還應把握一系列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重大戰略,其中包括: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等全局性的重大戰略,以及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推進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新突破,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進而促進舉國上下發展整體性推進。

  (二)深刻理解“新表述”所蘊含的“不變”與“變”的辯證統一思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第一個“全面”作出了新的表述,其餘三個“全面”則沿用了原先的表述。我們在學習宣傳中,要深刻認識到,雖然有關三個重要舉措的文字表述沒有變,但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這三個重要舉措的內涵是有新的要求的。初步概要地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鬚髮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時刻,習近平總書記不斷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軍令。

  在新的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鬚髮揮制度建設的基礎性作用,這就是“要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增強以改革推進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自覺性,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就抓好制度建設、把改革推向深入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新征程上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更需強調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需要以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推動更深層次的改革。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永遠在路上。

  (2)全面依法治國的新要求

  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也將基本建成。與這一目標相適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人民群眾對法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繼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首先是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要在理論上搞清楚、實踐中貫徹落實好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其核心要義概括為“十一個堅持”。這“十一個堅持”,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戰略思想,必須深入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尤其是在“十四五”時期,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50年)》。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貫徹落實好《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就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築牢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3)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

  《建議》指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進一步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始終堅持“全面”是基礎、“嚴”是關鍵、“治”是要害。在新發展階段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就是要推動全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要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政治監督,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在不斷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更加堅強有力地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及其所蘊含的辯證統一思想,不斷增強自身的辯證思維能力,奮力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趙晉 責任編輯:劉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