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後,你將那些刀疤藏在了哪?

來源:央視網 | 2020年12月01日 09:38
央視網 | 2020年12月01日 09:38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一天24小時,有人把時間交給工作,有人把時間交給孩子,有人把時間交給家人,也有人把時間留給自己。成為母親,是一場體力與精力的較量,也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遠行。央視網特別策劃《成為母親》系列原創深度報道,旨在探討當下女性所面臨的角色轉換以及不同階段的認知和感悟,探尋身份背後,各種人生標簽的可能性。

——題記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 徐也晴 孫曉媛)對於絕大多數女性而言,或許人生原本可以直線抵達的可能性都在成為媽媽後不斷發生著轉折。當生育、衰老、生活等多個詞彙碰撞在一起,這無疑意味著女性所面臨的困境和徬徨。

  不再完美

  懷著二胎的何莉,很早就感覺哪不對勁了。站在落地鏡前,她側身又轉身,反復端量著。

  “好多人都誤以為我懷的是雙胞胎 ,當時只有我自己能感覺到身體的重心其實已經偏移了。”

  何莉多少已經有了一些不祥的預感,而讓這個預感變得更加真實則是在生完孩子三個月以後,發現肚子依然鼓得像一個皮球,她嘗試用手按進去但最終被彈了回來。

  平躺的時候,肚子總是“懸浮”著。站立的時候,肚子因地心引力而“垂挂”著。她用了兩個或許並不適合描述身體狀態的詞,但似乎又極為準確。

  在北京國貿CBD一家專屬女性産後修復私人健身房,産後修復顧問Lin遇見過各種各樣的女性産後問題,而其中盆底肌損傷和腹直肌分離最為常見。

  一直定居在西班牙的何莉一時間並不清楚自己的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當地一位女性復健師反復按壓了她的肚子,告訴她可以靠呼吸去收縮修復,但至少要堅持三個月,每個星期兩三次,每次花費將近400人民幣。 

  兩個月過去了,效果甚微。在復健無望後,她開始在網上尋找各種相關症狀,試圖“對症下藥”。做了B超,排除了子宮脫垂問題,但醫生對她隆起的腹部和凸起的肚臍給了一點意見:這個有可能是臍疝,建議去挂外科。

  當看到網上臍疝患者那些血淋淋的無碼圖片時,她被嚇得不輕。從復健機構到外科醫生,她形容自己的肚子像挂著一個裝著橄欖球的麻袋,就這樣前前後後跑了四個月。

  然而,從最終確診為腹直肌分離到敲定縫合手術,她卻只用了5分鐘。

  一位頭髮花白的西班牙當地外科醫生告訴她,像這種腹直肌分離嚴重的情況,外科手術是唯一的有效途徑,而手術的具體操作就是要先找到到肚子上的Alba line,再剖開肚皮,人為合併那兩塊巧克力板塊狀的腹直肌,然後修復臍疝,再在上面放上一張無菌醫用網固定,最後切除多餘的死皮,縫合,用腹帶牢牢綁住,平躺兩星期,每天換藥。

  與何莉不同的是,38歲的全職媽媽陳倩在生完二胎後則陸續出現了漏尿等無法自控的情況。一個噴嚏或者一聲大笑都可能讓她隨時陷入尷尬。

  她試圖通過健身恢復身體各項功能,但當她在健身器材上做“山羊挺身”的時候,兩歲多的二女兒會哭著要求她抱著,半躺著做卷腹運動的時候,孩子則會爬上她的肚子……

  肚子上鬆弛的肉始終令她深惡痛絕,哺乳之後的乳房似乎變成了兩隻空口袋,有時候看著鏡子裏的自己,她甚至感覺一切都是那麼讓人絕望。她始終想不通,當老公看到她在家給孩子喂奶時,突然冒出的那句“為什麼感覺你現在就只是個媽媽?”

  生育給女性帶來的問題多數時候都在被有意或無意的忽視,更多時候面臨的是難以啟齒的尷尬和無助,而她們亦為此不斷尋找新的出口。

  “最糟糕的時刻”

  下班開車回家,在等紅燈的間隙,鄭州的羅曉打開手機點了一份減脂餐。在小區車庫停好車後,一路小跑回家。進屋脫下高跟鞋和包臀裙,背上健身包換上緊致的塑身衣,再開車趕去健身房。

  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如今的得心應手,儘管她已經盡可能加快了速度,將這一系列動作壓縮在半小時內,但更多時候都是減脂餐已經送達10分鐘,她才氣喘吁吁推開健身房的門。

  産後的第一年,羅曉的生活幾乎被孩子填滿,她稱那是“最難熬”的日子。如何從家庭和工作中得到片刻喘息,找到真正只屬於自己的時刻,她正在努力嘗試。

  距離晚高峰的到來還有幾個小時,北京國貿CBD顯得異常安靜,相比之下,這家隱蔽在CBD寫字樓群中的産後女性修復專屬私人健身房則熱鬧得多。

  28歲的新手媽媽劉芊在私人教練的指導下做完了最後一組筋膜放鬆和動態拉伸,在進入正式的核心訓練之前,她還需要完成一套熱身激活訓練。

  健身需求的多元化促進了健身行業垂直領域內部的進一步細分。私人訓練、瑜伽、核心訓練以及孕婦産後修復等需求迅速浮出市場。

  正如英國女作家蕾切爾·卡斯克曾在她的著作《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中發出的呼喊,越來越多的産後女性渴望獲得自由,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時間似乎成了最大的阻礙。

  一位媽媽將産後的100天稱之為“人生最糟糕的時刻”,每3小時進入母乳模式,每次喂奶持續1小時,結束後拍嗝15分鐘,追奶擠奶20分鐘,走動哄睡半小時,抱著孩子進入熟睡狀態半小時,洗澡護膚半小時,另外每小時換一次尿不濕……一天下來屬於自己的碎片時間拼湊起來不超過半小時。

  然而當一位“新手媽媽”終於能夠搞定上述工作,決心從被孩子佔據的24小時時間餅圖中劃分一小部分給自己時,她或許還要面臨來自家人的指責與質疑。

  陳倩最終決定放棄健身,而再次全身心投入到家庭。除了日常睡眠不足外,她還需要不斷應付自己漏尿、輕度膨出和讓人厭棄的大肚腩。

  她想,等孩子們上學了,那個時候就有時間了。

  尋找可能性

  生育是女性人生中的分水嶺,有時候旁人只需要從外貌、衣著、體型就可以輕易地將其區分開來。而從社交關係中延伸出來的“顏值”“眼緣”“視覺動物”等詞彙,也提醒著我們現代社會對長相和身材的標準要求在不斷提高。

  年過五十的袁馨是美容院的常客。重組家庭後的她在42歲的時候,生下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

  生完孩子後的浮腫曾伴隨她長達好幾年。以前,她會儘量避免談到年齡這個話題。但現在更多的是一種享受被讚美的過程。

  “衰老是自然規律,但在老去之前,總想留住點什麼。”

  不可否認,社交媒體塑造的完美女性形象促使了女性自我意識的崛起,更多女性開始尋求人生不同階段、不同狀態、不同身份之間的平衡。就像一位産後不久的媽媽,曾經直接拿著手機找到健身房詢問,如何才能像網上的博主那樣,兩個月迅速瘦回以前的身材。

  大自然賦予女性生育的使命和權利,但也同時意味著必須承擔的風險和責任。有人認為,生育就等於除了孩子,失去了一切。也有人認為,生育使生命豐富了生命。

  “新手媽媽”劉芊除了日常健身外,還在抽時間準備司法考試。她説,某種意義上正是“媽媽”讓她遇見了更好的“自我”。

  面對生活的錘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藏在內心深處的答案。

  從“沒時間收拾自己”到再次穿上自己喜歡的少女品牌,羅曉坦言,除了當媽媽外,人生還有更多可能性。

  正如50歲的袁馨一直努力的方向,當“姐姐”這個在過去平平無奇甚至不太討喜的稱號正在逐漸演變成當代女性之間所認同的自信、勇敢、美麗等品質與精神時,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出口。

  34歲的何莉最終再次走上了手術臺。那個曾經“垂挂”的肚子在緊身衣的包裹下早已不見了蹤影,只是順著肚臍上下延伸的褐色刀疤依然清晰可見。她説,那是作為母親的勳章。(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為化名)

編輯:董淑雲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成為母親後,你將那些刀疤藏在了哪?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