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碩士農民”劉沈廳:知識埋進泥土,結出最甜果實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前些天,家住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的年輕農民劉沈廳在互聯網上小火了一把,以“四川眉山首位985碩士農民”的身份登上了微博熱搜。因為高校碩士畢業生和農民的反差,網友開啟了熱議模式:有人猜測從“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每天與農田果樹打交道,用不了多久他一定會後悔;但更多人覺得職業並無高低之分,所謂“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

其實圍繞他的這些議論,從劉沈廳決定回家鄉務農開始便沒有停止過。有人説“前有丁磊養豬,後有沈廳種樹”,同樣作為電子科技大學的畢業生,能和丁磊並列,劉沈廳自認為是一種榮耀,結果人家後面補了一句“不務正業”,讓他有些哭笑不得。“其實我不是不務正業,農業是正兒八經的正業,我只是‘不務專業’而已。”劉沈廳很誠懇地解釋道。

高材生變身職業農民——建設家鄉,亦成全一片孝心

父母以務農為生,農閒時做點小生意維持生計,劉沈廳的家庭也是許多中國農村家庭的縮影。因為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們便對劉沈廳的學業寄予了更多的期望,2008年,劉沈廳考入電子科技大學英才學院,就讀期間先後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專利大獎、成都榜樣等榮譽。畢業後能留在大城市工作,成了全家人最大的願望。

2013年,劉沈廳的母親因腦溢血突然去世。至親突然離世,讓劉沈廳備受打擊,此時,他留在大城市的想法已經開始動搖。三年後,很偶然的一次機會,劉沈廳在新聞上看到廣西60畝地産出的水果可以賣到幾百萬元。而自己的家鄉呢?種地的農民裏,40歲算青年,50歲算壯年,60歲算主力,而且人才極為匱乏。“農村還是一片藍海,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我當時單純覺得農業是個不錯的行業。看到有好的苗頭就扎進去,如果真要考察一遍再做決定,可能就退縮了。”

衡量再三,作為家中獨子,在出國讀博、大城市大公司就業、留校任教和回家種地中,劉沈廳最終選擇回到農村老家,陪伴孤單的父親,同時準備在自己認為前途無限廣大的領域好好施展一番拳腳。

當得知劉沈廳打算回鄉種地時,女友理解不了,覺得做農民既勞苦又不體面,兩人産生了分歧,最後以分手告終。

除了女友,劉沈廳的父親也堅決不支持。在父親看來,自己的兒子本來能成為全村第一個留校工作的,結果非要回來種地,面子上實在挂不住,他時常旁敲側擊地跟兒子説,某某校友以前成績不如他,現在到了世界五百強大公司,年薪上百萬。 

劉沈廳以668分的優異成績考上大學時,被村裏人看作“鯉魚跳‘農門’”。誰知沒過幾年,他又重新“跳”了回來。然而不同的是,曾經的那一跳,是擺脫貧困的家鄉;如今的這一跳,是幫家鄉擺脫貧困。

“門外漢”變“土專家”——常懷敬畏,泥裏也能淘出金

種地,在“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劉沈廳眼中從來就不是什麼技術活,現實也毫不意外地給當初年少輕狂的他迎頭一擊。

2016年至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就發生在劉沈廳剛回鄉時。那一次,劉沈廳和父親拿出全部家當流轉了130畝地,其中80畝栽種的獼猴桃出現了大問題:苗子的根部發黑,全部腐爛。12000棵獼猴桃樹,最終只成活了七八十棵。一下子損失了十多萬元,資金沒了,只能想盡辦法借錢,劉沈廳回憶道,最慘的時候連支付寶裏的借款額度都被用光。

之前看到別人家種植獼猴桃一畝地挂果兩三千斤,每斤果賣六七塊錢,劉沈廳也這樣盤算著,沒承想第一步就掉坑裏了。他是帶著“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績,不要讓人看扁”的想法回來的,如果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他不甘心。

經農業專家檢測,是有機肥的質量出了問題,導致獼猴桃苗燒根死亡。無奈之下,劉沈廳把80畝的獼猴桃換種成了柑橘。

自那以後,劉沈廳搬到農場居住,拜省農科院柑橘專家教授為師,全力鑽研柑橘種植技術。長期學習的基礎,讓劉沈廳很快掌握了柑橘種植的基本規律,並獲評“中級農技師”。

越深入做越後怕,劉沈廳對“種地”也越有敬畏之心。他説,這件事給他敲響了警鐘,現在再帶其他新型職業農民,第一個要求就是,不論多忙,也要抽出時間了解技術,不能當“翹腳老闆”。

2019年10月,劉沈廳發起了彭山區家庭農場發展創業聯盟,主要為果農提供社會化服務,也幫政府做公共領域的外包工作。聯盟為農民提供包括種前規劃、種植技術和種後銷售等指導,提高他們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劉沈廳以前所學的專業也開始派上用場,他將電子科技專業和農業跨界融合,和幾十名志願者用20多天開發出了一個數字農業服務平臺,整合彭山區政府、果農、客商等資源,提供各種信息和服務,“不務專業”反而做出了優勢。

看到以前的同學出國留學,回來成為高科技引進人才,而自己只是一個在老家種地的普通研究生時,劉沈廳偶爾會有些心理不平衡,但他卻從來不後悔。

“學霸和農民並不衝突,農民就是一種職業。高校教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斷學習的能力。把這種能力應用在職業中,許多困難也許就能迎刃而解。”劉沈廳總説,每個人的追求各不相同。別人看他柑橘種得很好,希望請他去做指導,每畝地願意給他一千元,他不要,自願免費指導。幫助別人,也間接幫助了自己,便是于平平淡淡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方式。(文/王若怡 視頻/楊兆荃)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