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美容師”“公路醫生”……他24小時隨叫隨到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汝希):淩晨1點,吳喜軍在應急小分隊的微信群裏發了兩個字“幹活”。這是一個大雪天,對於像吳喜軍這樣的道路養護工來説,雨雪天氣道路濕度較大、氣溫低,道路易結冰,正是工作最忙的時候。

吳喜軍説不太清自己具體的上下班時間,對於他來説要保證道路的暢通就得保證“24小時隨叫隨到”,有時他開著車路過一座橋,耳朵都還在“工作著”,他能通過聲音分辨橋梁伸縮縫的好壞。填補坑槽、修剪花木、清理廣告……吳喜軍有時是公路上的“環境美容師”,但一會兒又變身“公路醫生”,進行橋涵巡檢,及時發現道路病害、修補路面坑洞。

普通人眼中的高速公路永遠都是暢通、整潔、安全的,但背後是道路養護工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付出。吳喜軍至今還記得,在2005年7月的北京,一場暴雨過後,西五環衙門口橋形成了嚴重積水。為了儘快弄清橋下積水的原因,吳喜軍穿上防護服、戴著防毒面具,讓工友把保險繩係在自己的腰間,手上拿著火把,跳進了齊腰深的水中,對輔道的排水方涵進行探查。

身上的護具很重,讓吳喜軍透不過氣來,他一邊小心前方的障礙物和可能出現的深井、帶電線路等,一邊仔細搜尋著堵點。在摸索前行了300多米後,終於發現一堵未拆除的擋墻遮擋了排水口。吳喜軍馬上叫來了班組養護人員,在水中小心翼翼地破拆了墻體,一個長期積水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根治。

從業二十多年來,吳喜軍已經記不清自己在惡劣天氣中處理過多少起道路問題,吳喜軍不滿足於僅僅是出現問題後解決問題,而力求在問題出現之前就能夠監測到異常的存在,同時他還總結創新了一系列技術工法。

在高速公路上,任何施工作業都有著極大的風險,尤其在養護作業中,安全作業區的前端必須設專人搖旗示意車輛提前減速變道慢行。但由於實際作業時間長短不一,搖旗示意成了一件既費人工成本,又存在安全隱患的工作,吳喜軍常常聽到同事們在被分到搖旗工作時的抱怨。

經過長時間觀察,吳喜軍利用雨刷器的工作原理,反復試驗,將雨刷器電機、幾個連接桿和一面紅旗有效結合起來,製作了一部“搖旗機”,起到了自動搖旗的效果。他還對“搖旗機”進行升級改造,為搖旗裝置加裝夜間發光裝置,在提醒過往司機注意安全的同時,極大地降低了養護人員佔路作業尤其是夜間作業的安全風險。此外,為減少工人吊裝融雪劑時的危險性,吳喜軍還和同事共同研製吊裝融雪劑操作平臺,防止吊裝融雪劑時人員不慎墜跌。這些裝置已被北京高速公路養護系統全面採用,每年能夠節約人力成本幾十萬元。

吳喜軍還發明了“伸縮縫微創施工法”。他形容這個方法就好像“醫生給橋梁做個微創手術一樣”,從前需要把橋梁伸縮縫保護帶全部打開,將裏邊的位移箱取出來維修或者更換,這一系列工作需要三到六天的時間,並且從一開始施工橋梁就不能允許車輛通過,極大地阻礙了交通。但通過吳喜軍的“橋梁微創手術”,整個過程只需要用一袋水泥,耗費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不僅減輕了交通壓力,還大大節約了成本。

像這樣的技術工法,吳喜軍和他的工作室已經總結發明出了很多,他帶領著創新團隊先後獲得了20余項實用型專利、5項發明專利。而吳喜軍卻並不是技術工人出身,他形容剛進入社會的自己就是一個“啥也不會的農村小夥”。

吳喜軍20歲那一年來到北京,經人介紹成了一名道路保潔員,每天跟著清掃車撿大塊垃圾,下班前卸下渣土、沖洗車輛……直到因為工作認真負責被選調入道路維修班,吳喜軍開始跟著師傅學習各種道路維修技能。

剛接觸技術工種,吳喜軍感到很吃力,特別是路面病害修復工作涉及面很廣,讓吳喜軍頭痛的問題多到數不過來,但他喜歡鑽研,從一個“啥也不懂的農村小夥”完成了向技術工人的轉型。

11月24日,吳喜軍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獲評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説到這份榮譽,吳喜軍説它“沉甸甸”的,除了喜悅和感激之外,他則更多地感到一份“責任和擔當”,他説:“這不僅是一份榮譽,還是國家在給我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回到工作崗位後,要發揚工匠精神,踏踏實實幹工作。”

吳喜軍還沒來得及將獲獎的喜悅分享給自己遠在老家的母親,平時的一些榮譽他總是選擇不跟母親説,這次他打算告訴母親,但是得“慢慢地説,怕老人家太激動”。道路養護這份工作不論雨雪隨叫隨到,忙起來沒個準,吳喜軍已經一年多沒回家看過母親了,這次他想打電話告訴母親自己獲得了這份榮譽,“讓她一起高興高興”。(校對:宋春燕)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