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脫貧智慧】“重讀 重解 重用”西疇精神丨民生福祉,看得見摸得著

來源:雲南網 | 2020年11月25日 15:28
雲南網 | 2020年11月25日 15:28
原標題:【中國的脫貧智慧】“重讀 重解 重用”西疇精神丨民生福祉,看得見摸得著
正在加載

  清晨,西疇縣一中6個年級4400名學生在嶄新的塑膠足球場上舉行升旗儀式,足球場四週是整潔的校舍。校長鄭傑告訴記者,以前的一中,校園狹窄,4000多名學生只能擠在42畝的校園裏,只見人頭不見土。由於辦學條件差,70%的好生源都往州一中、市一中去了。“現在相反,70%的好生源能留下。”

  從2014 年全縣失輟學學生350 人,到2020年縣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已實現動態清零;

  從2017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貧率32.83%,到2020年下降了14個百分點;

  從2014年全縣仍有8.6萬人住在危房中,到2020年沒有一戶農戶住危房,沒有一戶農戶沒有住房……

  數據背後,是西疇縣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最迫切的民生問題,集中抓好貧困群眾教育扶貧、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工作,讓群眾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所做出的努力。

  教育有保障,入學不再難

  教育是斬斷窮根的根本,但過去,教育負擔是壓在西疇貧困群眾身上的大山。上學難、上學貴,上學學不到知識,造成很多家庭棄教。直到2014 年,西疇縣失輟學學生達 350 人。“縣裏成績好的學生,基本都謀求外出上學。”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西疇縣按照“要脫貧教育先行”的思路,弘揚“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扶智”與“扶志”兩手抓。

  “扶智”,控輟保學,保證義務教育不失學。

  努力辦好優質教育 劉珈彤 攝

  為了從根子上補上教育基礎設施短板,財政困窘的西疇縣亮出大手筆。首先是建設校園。西疇縣委書記蔣俊介紹,“我們下定決心,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用來辦教育,全力拔除“窮根”。2014年以來,在山大石頭多,人多耕地少的條件下,西疇把縣城最好的840畝土地規劃用於建學校,想盡一切辦法籌措資金,投入 13.44 億元,新建和改建校舍15萬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從9.85平方米提高到14.85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3.2萬平方米。現在全縣各鄉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好的條件用來辦學校。

  僅2017年,投入6.18億元,實現縣第一中學、第二中學和職業高級中學的整體搬遷辦學,新建縣城關中學和縣思源實驗小學,將興街中學整體劃轉到縣第二中學辦學,利用縣職業高級中學原校舍改建縣第三小學,用興街中學原校舍改建興街鎮第二小學,新增學位9300余個(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位7300余個),硬體基礎設施基本能滿足未來10年教育發展需要。

  其次是強壯師資隊伍。2014年以來,通過特崗、事業單位招聘、緊缺人才招聘等,為全縣補充教師1053名,逐步為鄉村學校配齊音體美和英語專業教師。

  5年來,西疇縣至今縣城建設仍然有些落後,但投入教育扶貧資金累計67.35億元。

  西疇縣第三中學校舍 劉珈彤 攝

  為了讓失學輟學的孩子重返校園,2020年6月,縣裏籌建了西疇縣第三中學(以下簡稱“三中”),承擔起全縣教育的“兜底”工作,將全縣失學、輟學、厭學、退學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實施封閉式、軍事化的教學與管理。

  老師在學校裏穿的是迷彩服。軍訓、跑步、背《弟子規》和《增廣賢文》,學習西疇精神,是記者在三中看到的“另類”教學。

  15歲的小兵和16歲的小玨,因家庭等原因,從鄉上的中學輟學一段時間後,到三中就讀。老師的陪伴,讓他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學校開展的課程與講座也讓他們獲取了更多知識。如今的他們身體、意志都比以前強健,人生目標也變得清晰。“老一輩這麼努力,我們為什麼不能努力?”小兵堅定地跟記者説,眼裏含著淚水。

  目前,西疇縣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已實現動態清零。

  “扶智”的同時,西疇縣強化“扶志”。讓貧困戶的素質先脫貧,轉變貧困人群“等靠要”的思想。

  西疇縣建設“農民黃埔軍校”(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對全縣農村黨員、村(組)幹部、致富&&人、建檔立卡戶和非檔卡戶群眾,全面實施培訓,讓農民在接受科學理論傳播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綜合素質。自 2019 年以來,“農民黃埔軍校”、各級所(站、點)開展各類農民培訓161期25713人,其中“農民黃埔軍校”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教育培訓22期2200余人(次)。

  目前,縣裏與文山州財貿學校初步達成聯合辦學意向,通過組織開展農民中青班學歷提升培訓,用三年時間幫助18至40周歲有需要的農民完成中專學歷。

  健康有保障,看病不再難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個難點。2017年,西疇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貧率達32.83%,許多家庭不敢生病、生不起病,“小病拖、大病扛”。

  2020年,全縣因病致貧率下降了14個百分點。

  西疇縣中醫院內乾淨整潔,設有11個臨床醫技科室並擁有CT及DR、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等88種設備,這裡還開展中藥、刮痧、推拿、針灸等中醫特色治療。

  家住江六村委會上馬朵村的溫仕雲是檔卡戶,已患病20年,近年來她實實際際地享受到了先診療後付費與“一站式”服務帶來的好處,醫保給貧困戶報銷95%的比例,讓她每次在縣中醫院看完病後,只需支付幾十元至百元。

  對於生了大病的貧困戶,西疇縣明確縣第一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作為定點救治醫院,並幫助聯絡省、州專家,針對病人確定診療方案,實施專項救治。

  西疇縣中醫院設施完善的病房 劉珈彤 攝

  對於慢性病患者,實施簽約服務管理,將所有建檔立卡戶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範圍,做到每人建1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每個家庭有1名簽約的家庭醫生,提供一對一入戶服務。

  背著醫藥箱,騎著摩托車,這是家庭醫生黃艷飛進村隨訪的日常。興街鎮東升衛生室共5人,下轄23個村,黃艷飛“管”了6個村。村裏的慢性病、孕産婦管理、兒童預防針,高血壓、糖尿病檢查,都歸她“管”。

  目前,西疇縣每個村都有衛生室,每個村衛生室都配有1名有資質的鄉村醫生,一些小病、急性病在村裏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療。全縣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97個,累計簽約服務建檔立卡貧困戶48276人,其實做到應簽盡簽、應服盡服。

  對於重病,實施兜底保障。提供先診療後付費與“一站式”等服務。2017年底開始,西疇縣13個醫療機構全部實行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縣域內住院無需繳納住院押金,出院時只需繳納自付部分費用,縣級醫院設置“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貧困患者不再為住院交押金和費用報銷而犯難。

  2017年至2020年10月,西疇縣人民醫院共收治檔卡戶3.4萬人,住院金額合計1642萬元,其中醫保報銷1565萬元,報銷比例達 95%。

  住房有保障,安家不再難

  陸順梅家住西灑鎮湯谷村,村裏至今還保存著壯族民居建築群,按照縣裏統一規劃,曾經破舊的房屋進行了保持原貌的宜居提升改造。2018年女子太陽節期間,一批有名的作家和畫家在她家入住了半月之久。

  2014年,西疇縣仍有8.6萬人住在危房中,其中C級危房1849戶、D級危房19940戶。為此,西疇縣把改善農村群眾住房條件作為脫貧攻堅主攻任務。

  興街鎮新興社區(接片) 陳明凱 攝

  縣裏投入資金7.79億元, 累計對2.7萬戶農戶房屋進行安全鑒定,實施危房改造21789戶。目前,全縣已經沒有一戶農戶住危房,沒有一戶農戶沒有住房,大部分群眾都住上小洋樓、小樓房。

  在西疇縣政府出資幫助下,湯谷村採用獨具壯族特色的傳統土坯房“二滴水”營造結構和“桿欄式”建築風格對房屋改造,並修建道路、停車場、濱河步道、旅遊廁所等,村子煥然一新。

  土坯房到處漏雨,家裏的衣物經常發黴,山體滑坡也威脅著生命安全,孩子們上學、老人看病很困難,山上的屋子,余學仙“一天也不想住了”,兩年前,在興街鎮新興社區的新房剛封頂,一家就迫不及待搬下山來。通過政府界定,來到新興社區,人均1800元就擁有了帶産權的房子,還不收取物業費。

  新興社區的新居民生活有了轉機。“自己在社區裏的扶貧車間打工,丈夫在鎮上從事搬運工作,收入強了很多;婆婆看病方便了,孩子讀書也近了,老少都能照顧好。”生活變了樣,日子有奔頭。

  在興街鎮拉孩村,乾淨整潔的道路通村到戶,家家戶戶建都起了素雅的幾層樓房,寬敞的院子裏種滿了花。一派靜謐安和的美麗鄉村光景。

  住房有了保障,安家便不再難。現如今的西疇,實現了從“憂居”向“安居”“優居”的轉變。

  統籌:譚晶純

  雲報集團全媒體記者 施穎 段毅 劉珈彤 張文峰 李喜翠/文 陳飛 普建彬/圖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王敬東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中國的脫貧智慧】“重讀 重解 重用”西疇精神丨民生福祉,看得見摸得著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