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森:“十四五”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 2020年11月19日 16:57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 2020年11月19日 16:57
原標題:彭森:“十四五”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正在加載

  上個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筆者以“十四五”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為題,談幾點心得體會。

  第一,“十四五”時期的改革必須以更高的起點、更高的層次、更高的目標再出發。今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措施,比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等。這一連串深化改革的政策舉措,力度前所未有。

  強調市場化改革再出發,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改革再出發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決策。今年情況更加特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大變革、大調整進一步演化,給中國的穩定發展提出了很大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根本出路還是深化改革、專注發展,辦好自己的事情。而要化危為機,就必須堅持用改革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其次,改革再出發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招。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今年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涉及到很多利益格局和結構的調整,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城鄉的關係等。這些關係的調整實際上就是改革,深化改革才能進一步擴大內需,擴大市場規模,提高消費水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後,改革再出發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根本動力。“十四五”規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目標、任務,要完成這些,關鍵還是要以改革統攬全局,提供動力。

  第二,“十四五”時期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首先,一般意義上的改革和市場化改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意義上的改革是為了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通過調整和變革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來達到目的。而市場化改革講的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次,市場化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仍有很多問題,比如市場體系還不健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尚未理順,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範圍有限,等等。所以,我們應當始終不忘初心,旗幟鮮明地高舉市場化改革的大旗。

  第三,“十四五”時期市場化改革目標的核心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和實踐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完成這樣的任務,要建立起兩個基本制度。一個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另外一個是要建立夯實市場體系的基礎制度,包括産權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這三個方面。通過建立這樣的制度,真正做到在市場能夠高效配置資源的領域裏、在市場機制可以有效調節的事項上,企業能夠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同時,繼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政府主要的工作是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環境,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如此,就能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第四,“十四五”時期改革的重點任務有兩條:即在産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現代産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是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的基本保障。産權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健全各種所有制經濟産權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交易、保護等一系列活動的制度供給和保障。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以公平為原則的産權保護力度,對各類所有制的經濟主體一視同仁。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基礎性的重大改革任務,其實質是真正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和創新。為此,要根據不同要素屬性、市場化程度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本文根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在“高水平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第86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的發言摘編)

編輯:孫潔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彭森:“十四五”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