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天府新區興隆湖,一湖4000多畝的碧水安若明鏡,將岸邊鱗次櫛比的建築倒映成像。
紅底步道在灌木、森林、湖面延展,現代化都市與自然野趣融為一幅和諧的山水畫卷。
藍天碧水青山是天府新區鮮明的城市“底色”,山水綠脈在這裡自然延伸。從規劃之初,天府新區便確定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底圖”,“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府新區考察時,首次提出了建設公園城市的理念,特別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
短短兩年間,天府新區一筆一畫將“公園城市”從嶄新城市理念繪成現實答卷,在山水田園間,在城市建設中,細細描摹出公園城市的樣子。
“建設公園城市,不是在城市中點綴公園,而是要將整個城市建成一個大公園,這是任何國家都沒有實施過的,也是沒有模板的。” 成都市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公園城市研究所所長王波曾在接受採訪時説。
組團式空間格局,是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的城市發展法則。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在城市空間形態上,將傳統的城市格局劃分成5至30平方公里不等的組團,組團之間通過生態用地隔離,綠道遊走于生態用地和城市組團之間,讓城市與生態更好地融合發展,形成城綠相融的空間格局形態。每一個規劃中的“小目標”都指向了更加幸福宜居的城市生活體驗。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造的先導性、示範性、引領性項目之一——成都“城市之眼”丹景臺
2017年4月,成都提出“東進”戰略,向東跨越龍泉山發展,使原本位於成都東郊的龍泉山,成為這座城市的中央公園、“城市綠心”。
自古以來,人居理念總是離不開山水與城的良性關係。
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建設現代化城市、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城市,是應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應對社會發展的必答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思慮深遠。
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中國城市工作總體思路: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這是時隔37年,“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層面進行專門研究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曾坦誠地指出城市面臨的一些發展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城市缺水?一個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給佔用了,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雨水來了,只能當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
在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明確要求:“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內部的水系、綠地同城市外圍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要停止那些盲目改造自然的行為,不填埋河湖、濕地、水田,不用水泥裹死原生態河流,避免使城市變成一塊密不透氣的‘水泥板’。”
對中國城市未來方向的思考,實際上也是對世界城市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在“中國方案”中,公園城市是一個新範式,這個範式裏麵包括了深厚的哲學背景,即人類與城市的關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城自然如何結合、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登上雄安新區秀林驛站二層平臺遠眺,大片叢林一直延伸到視線盡頭,滿目翠綠令人心曠神怡。
這座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決策、親自推動規劃建設的“未來之城”,從一開始便打下了生態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月考察雄安新區時曾指出,先植綠、後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良好生態環境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千年大計”,就要從“千年秀林”開始。
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時也特別強調生態的重要意義:生態非常重要。現在我們有幾個依山傍水的地方,都遇到了嚴重的水質污染問題,所以你現在靠著白洋淀,現在我們這套理論上都是很好的,別到時候真正操作時候出差錯。這裡水資源豐富對建城有好處,但是回過頭來你不要破壞了我們水源地,破壞了我們這一片生態濕地。因城而廢這方面要注意。
“城,所以盛民也。”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宜居的生態環境,正是城市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體現。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曾説:“網上有人給我建議,應多給城市留點‘沒用的地方’,我想就是應多留點綠地和空間給老百姓。”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深情地説:“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産、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統籌好生産、生活、生態三大空間佈局,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總書記的美麗願景,在城市間傳遞,在發展中探索。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編輯:李珊珊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