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風觀潮 人民幣怎麼了

來源:玉淵譚天 | 2020年10月25日 16:07
玉淵譚天 | 2020年10月25日 16:07
原標題:聽風觀潮 人民幣怎麼了
正在加載

  最近,人民幣的關注度很高,焦點在國際化上。

  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9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份額達1.97%,繼續保持全球第五大活躍貨幣的地位。

  百度搜索指數顯示,從今年2月初開始,人民幣國際化的關注熱度明顯上了一個臺階。

  這種熱度不局限于國內,外媒對人民幣國際化也相當關注。

  人民幣在各國外匯儲備中上升,不少歐洲國家偏好使用人民幣來支付貿易貨款等趨勢都被外媒敏銳地捕捉到。

  今年,我們該如何看待人民幣國際化的這股“風潮”?

  無風不起浪,風從何處來?

  最近,金融圈吹起了一股外資入華“風”,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這股“浪”。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外資入華和過去有些不一樣

  不僅僅是資金的流入,有的乾脆把辦公室搬到了中國。

  比如意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日本大和證券、法國的東方匯理和美國的先鋒領航等,從他們所在的國家和地區來看,這些機構位列銀行、公募基金和理財等領域的第一梯隊。

  據不完全統計,有18家券商正在排隊申請牌照,有外資背景的近7成

  已經在華開展業務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巨頭也紛紛提高了合資公司的控股比例。

  當外資金融機構要購買中國國債,或者在中國股市購買股票時,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將外幣換成人民幣,這也意味著更多的境外主體會擁有和使用人民幣。

  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達12.7萬億元,同比增長36.7%,一季度人民幣外匯儲備的份額超過2%,比2016年增長了近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外資金融機構入華的背後,有一個直接動因——金融開放政策的調整

  近兩年來,中國金融業超過50多條具體的開放措施漸次落地,包括大幅放寬外資金融機構準入,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開放。

  政策出臺之密集,外資機構行動之迅速實屬罕見,是什麼推動了這一輪金融開放的高潮?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譚主跟幾家最近入華的外資機構聊了聊。

  答案是體感層的。

  在歐洲金融市場有著豐富經驗的東方匯理資産管理公司北亞區首席執行官鍾小鋒感受到,這幾年,中國資本市場越來越成為他們熟悉的一個市場。

  這種“熟悉感指的是什麼呢?

  這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研究中也許能窺知一二,這個論壇在金融圈頗有影響力。

  近日論壇發布的《2020外灘金融開放報告》披露了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開放政策的評分。

  結果顯示:對於近3年來我國的金融開放政策,有三項評價最高。

  ●股比限制取消

  ●債券通

  ●取消 QFII 限額

  這三項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把外國資金比作“水”的話,那這三項可以説是打通“管道”的措施,方便“水”的流入和流出,讓外國資金更加便利地進出中國的資本市場。

  過去雖然有一些“管道”,但是受閘門控制,水流有限,如今在逐步放開;而有的“管道”則是從無到有,全新打造的。

  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不僅需要多路“管道”,還要“管道”暢通,專業的説法也就是資本賬戶的開放和可兌換

  這也許是外資機構 “熟悉感”的一種所指,因為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實現了這一開放。

  然而這種開放並不是一蹴而就,“熟悉感”也是在相互磨合中培養的,譚主了解到,這一過程的起點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

  為什麼要如此審慎地推進這一過程?

  在和一些業內人士的交流中了解到,就拿QFII來説,這是外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主要“管道”。

  QFII是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意思,獲得這個資格的機構,可以通過專門賬戶,用人民幣投資中國證券市場。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的羅志恒表示,目前金融機構的外資準入是加快開放的,但資本賬戶的開放是個審慎,不斷根據實際調整的過程。

  這一“管道”的開闢始於2002年11月,由央行和證監會共同推出。但一直到四年後才開始陸續出臺政策,拓展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申請資格,不可謂不謹慎。

  那時的中國資本市場規模較小,A股的市值僅有4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其體量還不如一些美國投資銀行的總資産多。

  如果一些投機性質的國際熱錢過度流入,不但造成金融體系的不穩定,還可能引發資産價格泡沫。

  事關重大,宜緩不宜急。

  但謹慎不等於停滯。

  從2009年開始,政策不斷在安全開放之間尋找平衡。

  ●2009年,外管局提高了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申請投資額的上限。

  ●2011年,增加了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可選項。

  而2019年至今,開放正在加速

  光是19年前九個月,就密集出臺提高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總額度、取消額度限制、取消相關境外投資者的備案和審批等一系列開放政策。

 

  總而言之,國家在不停放寬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準入標準和資金流通的“管道”。

  今天我們看到一個個打通的“管道”是在過去17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跨度中漸序完成的。

  看似平靜的海面之下,水流不息,已醞釀許久。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譚主,如果按照學術上關於金融開放標準的7大類40小項來衡量的話,我們基本上已經開放了99%

  仔細梳理一下金融開放的思路,大致可以分成下面三個步驟:

  首先,不停地新建通向各個目的地(資産)的管道同時,控制管道內部開放的程度,以及管道和管道之間的通路,管道內部不同段都有閥門視管道承受能力情況決定調整閥門的鬆緊。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始終將風險置於可控的範疇之下。

  萬一哪個“管道”出問題,能夠迅速擰緊這個通道的各個閥門,防止風險擴散。

  然而,“管道”開放後,匯率波動的風險會增加,因為跨境資本“大進大出”,流動速度更快。

  但2017年以後,央行基本不再干預匯率,但外匯儲備依舊穩定,沒有出現大的波動。

  這也意味著在開放的同時,央行也很好地保持了匯率總體穩定,保持了人民幣幣值整體穩定,守住了老百姓的“錢袋子”。

  長期磨合中,中國和外資互相之間的“熟悉感”被培養起來,由此産生了一個良性循環。今年的這股風潮可謂是厚積薄發,而不是一時起意。

  這樣的開放過程不僅有利於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也讓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更加充滿信心。

  就如東方匯理資管公司北亞區首席執行官鍾小鋒説:“我們發現這個市場在提出的關鍵原則跟國際上成熟和完善市場裏邊所體驗到的是一樣的。”

  他信心滿滿,認為這是可以大膽地進入中國的一個核心因素。

  這種信心也同樣能在其他外資機構身上看到,把亞太區總部遷到上海的先鋒領航基金以專注長期投資而知名。管理資産規模高達6.3萬億美元。其中有不少美國的養老金。

  18年入華的橋水基金,以全天候投資策略而出名,風險機制完善,風格穩健

  總之,他們都是以長線投資,價值投資著稱的大型金融機構,一貫謹慎和穩健,沒有十足把握的話,幾乎不會出手。

  他們的行動就是對中國金融開放投下的信任票。

  除了對政策的認可和規則的熟悉之外,外資如此堅定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更是因為敏銳捕捉到了中國發展的新增長點。

  新的增長點在哪?

  兩個數據的變化也許能提供一些線索。

  下圖是2010年至2019年,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以及經常賬戶的資金進出情況。

  經常賬戶順差進入相對較為穩定的狀態,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

  資本和金融賬戶10-15年之間數據是負數,雖然意味著賬戶處於逆差狀態,資金流出比流入的多,但這種逆差正在不斷的縮小,直到15年後由逆差轉為順差。此時資金流入超過流出,從後續的走勢可以看出,增長趨勢還在繼續。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

  2014年以來,資本與金融賬戶正在由逆差轉為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增速提高。而經常賬戶則進入一個穩定的高位運行期。

  簡單來説:

  ●經常賬戶≈一國的貿易和勞務往來情況。

  這個指標主要體現的是中國原有的比較優勢,諸如人口紅利、要素成本。

  過去,中國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外資利用中國作為加工製造基地,中國加工後的産品出口到消費力強,以及擁有巨大市場的國家,使得中國的經常賬戶産生順差,並逐年增長。

  因此,經常賬戶順差的平穩,一定程度上反映對於人口和資源等要素的利用已經非常充分了。

  ●資本與金融賬戶≈一國的資本流動

  資本與金融賬戶數值的由負轉正,持續增長,可以體現中國資本市場,正在産生越來越大的吸引力,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新的優勢

  這種吸引力源於什麼呢?

  還是中國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

  “十三五”以來,中國消費市場規模已從2016年初的33.2萬億增長到41.2萬億,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極為旺盛。

  隨著這個市場一起成長的是許多中國的優質企業,一些新的需求也更多由新生的中國品牌來填補。

  而這些公司的發展需要融資,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外資自然也看到了這一點。

  雖然世殊時異,但中國的心態始終沒變

  我們開放大門,讓外國企業進入中國資本市場。還是為了和全世界分享發展紅利。

  而在這個過程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展格局路徑也正在暢通。

  許多業內人士和專家都提到,此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程度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匹配

  這就導致原有市場的定價機制存在失靈的情況。

  有潛力的公司可能因為各項指標的限制,難以在中國上市融資,而間接融資門檻也比較高,他們的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要素的循環存在不暢通的情況。

  而如今,在金融開放的“組合拳”之下,一批更加注重長期回報的外資正在進入中國。

  而在金融市場開放的過程中,在宏觀審慎的基調下,越來越多的“管道”也正在打通,資金流動更加高效了。

  這也有助産生“鯰魚效應”,促進要素資源配置向正確的方向流動。

  涌入,還在繼續。

  今年,在疫情影響下,歐盟和美國都採取了超常規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維持零利率甚至負利率,而中國保持了十足的定力,並未跟隨歐美調低利率。

  這就使得人民幣資産的無風險收益率較高。

  中國保持政策獨立性的底氣來自對疫情的有效防控經濟的穩步恢復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0.7%,經濟增速由負轉正按照IMF預測,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更加大了對外資的吸引力。

  一位業界人士評價道:根子上,還是因為我們資産信用好,政策配套也好,這確實是在全球都非常有信任度。

  這種信任也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

  除了五大國際貨幣之外,人民幣和幾乎所有周邊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都實現了直接兌換: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等等。

  各國對人民幣的需求逐漸提升,這也對資本賬戶的開放水平提出更多要求,金融開放水平也越來越高。

  我們正在開放大門,歡迎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共同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

  與此同時,人民幣也在逐步走向國際,獲得更多國家的認可。

  全球金融的繁榮和穩定需要各國開放合作,這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的詮釋。

  雲奔潮涌正當時。 

編輯:錢景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聽風觀潮 人民幣怎麼了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