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安徽:民生幸福裏的“智慧密碼”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0月19日 15:41
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0月19日 15:41
原標題:安徽:民生幸福裏的“智慧密碼”
正在加載

  “老師,咱們班假期環保收集任務提前完成,同學們已將整理好的礦泉水瓶、電池投放進智慧垃圾箱啦……”趙倩竹是合肥市郎溪路小學二(1)班學生,她口中的“智慧垃圾箱”高1米、寬3米,是同學們學習垃圾分類知識的好幫手。它可以稱重並自動換算積分,積分可用來兌換學習用品。

  合肥市郎溪路小學位於城鄉接合部,學生大多為隨遷子女。2018年以來,該校通過建設智慧學校,實現智慧教學應用全覆蓋。教師可以通過智慧課堂進行線上教學,學生可以用文字、圖片、視頻方式分享學習成果,老師進行評價。“智慧”融入校園學習和工作的每個角落,從課程分工到教研安排,從信息通告到設備維修,從圖書借閱到教室領用,都可通過智慧系統提高教學、科研、管理效率。

  近日,記者走進安徽部分地市的學校、養老院、老舊小區、地下停車場和菜市場,在這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所,不難發現智慧系統和民生的緊密連接,以及技術元素帶來的便利。

  智慧課堂

  對郎溪路小學五(6)班學生王沭哲而言,智慧課堂所用的平板電腦是學習的“好夥伴”。性格內向的他平時不愛説話,有難題也不好意思舉手。有了平板電腦之後,他“悄悄”向老師請教,提高了學習效率。

  同時,老師可以在終端看到各項活動參與人數、全班平均正確率、每道題正確率、每名同學答題時間及答題、訂正情況,可以針對薄弱的知識點,及時進行指導。

  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給二(4)班學生夏堅嘉的媽媽留下深刻印象。當時,家中網絡設備老舊,影響孩子學習。班主任電話家訪後,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學校。第二天,校長、信息老師就把筆記本電腦送到了小區門口。夏媽媽非常感動:“學校的智慧課堂不僅有速度,更有溫度。”

  近年,該校先後建成數字化圖書館、創客教室、錄播教室等智慧教學系統,每個樓層放置數字閱讀器,方便孩子閱讀。興趣課也不再是學生圍著老師“團團看”的教學模式了,每名學生都能通過平板電腦觀看教師示範並實操。

  “通過智慧學校建設,有效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師成長。我們正形成處處可用、時時能用、事事適用的智慧教學系統,為教育民生發展注入新動能。”郎溪路小學校長何興文説。

  智慧菜市場

  去農貿市場買菜,還能用上溯源電子秤……在合肥廬陽區紅璽臺菜市場,智慧化系統令人稱讚。菜市場規劃設計攤位55個,涵蓋水果、糧油、蔬菜、冷凍品、水産、白條禽、鹵熟食、鮮肉等17個品類,還配備LED電子屏、消費者凈化水飲用點、便民工具箱、智慧農貿系統和快速檢測系統,具備市場監管、數據收集、溯源等功能。

  消費者通過市場內的大數據屏、放心市場查詢屏、溯源電子秤顯示屏等設備,查詢農貿市場信息、經營者信息、菜品信息、信用評價信息、安全檢測信息。“有了智慧系統,我們不用滿市場找東西、比價。信息更透明,購物更放心。”廬陽區居民夏尚文説。

  記者發現,每件和民生相關的小事,都折射出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記錄一座城市走向小康生活的堅實步伐。

  貼心護理院

  在位於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的樂天養老護理院,老人按時進行康復訓練。在房間內,有護工拿著“照料卡”,和躺在床上的老人聊天。在護理院大廳,工作人員盯著大屏幕上的智慧養老服務系統,管理並更新每個房間的人員資料,所有數據信息一目了然,方便個性化養護。

  護理院內住著66個人,全部是來自農村的失能、半失能特殊困難人員,年紀最大的94歲,年齡最小的是兩個13歲的孩子。其中,13歲的男孩小方(化名)患有腦癱和癲癇,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給他治病,父母帶著他四處看病,病沒看好,還欠下了30萬元外債。

  去年,母親將小方送到這裡。起初還有些擔心,後來發現護工照顧得很細緻,小方的母親才放心地外出打工,減輕經濟負擔。

  “管理、護理人員和服務對像是一家人,大家彼此信任。我們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讓這66人過得更好。”六安樂天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子宏介紹説,養老護理院內設有康復室、治療室、診斷室、藥房,嫁接智慧雲系統,打造一鍵報警、實時監控、健康監測等智慧化服務。

  近年來,農村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難人員的養護難問題突出。一人因病、因殘在家,需要親屬陪護,往往會造成家庭貧困。2018年,六安市金安區試點對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養,將失能、半失能人員集中安排到養老院居住,由六安樂天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運營。

  目前,金安區共有8所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養護機構,474人入住。進入養護機構的失能、半失能人員除每月承擔400元自付費用外,剩餘費用由區、鄉兩級財政參照有關補貼政策和辦法解決。今年4月,該區又依託現有的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等,對集中養護機構提升擴容。

  “養護一個人,脫貧一家人,致富一群人。”金安區民政局局長丁德武説,越來越多特困戶的家人開始外出務工,或是在家幹起農業産業,日子紅火起來,駛入奔小康的“快車道”。

編輯:孫潔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安徽:民生幸福裏的“智慧密碼”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