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之年,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

來源:新華網 | 2020年09月24日 16:02
新華網 | 2020年09月24日 16:02
原標題:豐收來之不易 夯實大國根基
正在加載

  9月23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陵坡村村民在晾曬收穫的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消息,繼夏糧、早稻豐收之後,秋糧豐收也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産量預計有望增加,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

  今年我國糧食生産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夏伏旱和颱風、草地貪夜蛾等嚴重影響,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日前,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全面介紹了相關情況。

  又是一個豐收年

  “全年糧食生産的大頭在秋糧。眼下秋糧將要進入收穫季節。目前來看秋糧豐收在望,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韓長賦的話裏透著興奮。

  秋糧還未到手,如何判斷豐收?韓長賦説,主要基於兩點:

  一是面積增加。今年秋糧面積預計超過12.8億畝,比上年增加800萬畝,特別是東北地區高産作物玉米增加較多,奠定了豐收基礎。

  二是長勢總體較好。東北四省區佔全國秋糧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這一地區春播時雨水多、前期光溫水匹配較好,苗情不錯;夏天時西部部分地方雖然遭遇伏旱但影響有限;8月底9月初東北中部遭遇了3個颱風,造成局地玉米倒伏,不過由於玉米此時已有八九成的産量,倒伏對産量影響有限。

  再看其他地區。長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澇,中稻晚稻受災,但面積增加彌補了損失,洪澇過後南方大部天氣晴好,有利於莊稼生長成熟;黃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夏玉米長勢好于常年,豐收在望;其他主産區氣候也比較有利,秋糧長勢正常。

  特殊之年豐收意義不一般

  韓長賦説,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今年也是面臨特殊困難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複雜變化。

  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挑戰交織,奪取糧食豐收的特殊意義何在?韓長賦總結了三點——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有力支撐、為應對複雜國際形勢爭取戰略主動、為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次疫情大考,再次證明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飯碗的特殊重要性。”韓長賦説,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糧食貿易鏈供應鏈受到衝擊。同時,全球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偏重發生,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擴大進口。在這種形勢下,迫切需要我們以國內糧食生産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

  韓長賦同時表示,“兩不愁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核心指標,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標。農業生産也是不少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今年以來農産品價格總體穩定,糧食和農業豐收,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效,提升了全面小康成色。

  多方力量同向發力

  豐收的秘訣是什麼?

  韓長賦説,黨中央、國務院對抓好今年的糧食生産高度重視。國家提高了早稻和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統籌整合40多億元資金支持早稻主産區恢復雙季稻生産,保持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資金規模穩定,有效調動了地方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

  在春耕生産關鍵時節,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名義印發《當前春耕生産工作指南》。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把今年糧食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産量作為指導性指標下達各省(區、市)政府,壓緊壓實責任,這是多年沒有的。在關鍵農時,一個區域一個區域部署,布設了草地貪夜蛾“四條阻擊帶”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線”,最大限度減輕危害。

  春耕備耕農忙時,廣大農民群眾響應號召、及時下田,做到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兩不誤。洪澇發生時,農民搶收早稻、搶插晚稻,及時改種補種。颱風襲擊後,農民群眾改裝收穫機械,及時搶收倒伏作物。

  糧食安全有保障

  韓長賦説,我國糧食已實現“十六連豐”,稻穀、小麥兩大口糧庫存可滿足全國居民1年的消費需求。今年糧食生産形勢不錯,市場供給充足、價格總體平穩,糧食安全有保障。

  那麼,如何看待糧食進口問題?韓長賦表示,近年來我國糧食常年進口大致1億噸,其中穀物不到兩成,僅佔國內産量的2%左右,主要是調劑品種餘缺。今年糧食進口有所增加,但增加的並不多,適當增加了一些玉米。

  進口的大頭是大豆,我國常年進口八九千萬噸,佔進口量的80%以上,主要是用於飼料和食用油消費。近年來國內大豆生産穩定發展,但生産增長遠低於消費增速,需要進口來彌補國內缺口,這種格局在今後一個階段將長期存在,也是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我們將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奪取秋糧好收成,確保小康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韓長賦語氣堅定地説。(新華社記者于文靜、戴小河)

  數據帶你賞“豐”光 | 思客數理話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江流域嚴重洪澇災害、東北地區夏伏旱、連續颱風侵襲……今年豐收來之不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總産量14281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小麥産量為13168萬噸,同比增長0.6%。

  此外,雖然南方部分地區的早稻生産受到洪澇災害影響,但播種面積的擴增彌補了單産下降帶來的損失,今年早稻增産102.8萬噸,扭轉了此前連續7年下滑的態勢。特殊之年夏糧的豐收和早稻的增産不僅為全年糧食豐收贏得了主動,也為端牢“中國飯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氣。

  9月22日在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內拍攝的開鐮儀式現場(無人機照片)。 當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喜看豐收碩果,展望幸福生活。 新華社發(張濤攝)

  9月22日,農民駕駛農機在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 當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喜看豐收碩果,展望幸福生活。 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天下糧倉”喜逢秋——東北三省迎豐收一線見聞

  又到一年豐收季。東北大地稻穀飄香,棒穗金黃,大豆“搖鈴”,一派豐收景象。

  新冠肺炎疫情、夏伏旱、連續颱風侵襲。今年以來,東北地區在遭遇一連串意外的情況下,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誤農時抓生産,堅持抗災奪豐收,終於換來滿意的收穫。

  9月22日,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南洲村,李昌浩查看水稻長勢。新華社發(曾丹 攝)

  “洞庭米王”豐收心曲:粒粒辛苦方有“一粥一飯”

  金秋時節,洞庭湖平原上稻浪滾滾。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南洲村的李昌浩每天早上起來就先去田裏看看,他對今年的水稻長勢很滿意:“品質很好,産量也能上一個臺階,估計畝産可以超過800斤。”

  李昌浩是遠近聞名的“米王”,種了54年田,執著于種出綠色、可口的大米,幾乎一天到晚都在田裏。有鄉鄰評價他“一根筋”:別人耕田耕兩遍,他一定要耕四遍;別人施化肥,成本低,見效快,他堅持漚農家肥,成本翻兩倍,還一身大糞味;別人撒除草劑,田裏乾乾淨淨,他非要人工拔草,草拔了沒多久又開始長,田裏生物多樣性比別人好,有青蛙、泥鰍出沒。

  到收割時,別人家施化肥種出的水稻能畝産1000斤,他家只有700多斤。李昌浩不在意,“民以食為天,吃得飽,還要吃得安全健康。”

  9月2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民趣味運動會在吉林省長春市凈月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玉潭鎮友好村舉行,來自周邊多個村鎮的近百名參賽選手在六個取材于農村日常生活的趣味運動項目中一決高下,在歡聲笑語中喜迎收穫季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9月23日,參賽選手在趣味運動項目“‘雞’不可失”比賽中。當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民趣味運動會在吉林省長春市凈月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玉潭鎮友好村舉行,來自周邊多個村鎮的近百名參賽選手在六個取材于農村日常生活的趣味運動項目中一決高下,在歡聲笑語中喜迎收穫季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水稻還沒種就加價預售了”——安徽半數“優質糧”保增收

  “水稻還沒種就加價預售了”“他種得安心、我收得放心”……産糧大省安徽近年來不斷調整優化糧食結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今年優質專用水稻種植面積過半的跨越式發展,讓種糧農民和用糧企業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秋收在即,望著沉甸甸的稻穗,鮑峰曾經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9月23日,一名搬遷群眾在展示剛剛採摘的蘋果。 金秋豐收季,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森布日搬遷安置點附近的千畝矮化蘋果種植園迎來豐收。森布日搬遷安置點是西藏極高海拔地區居民生態搬遷安置點之一。2018年6月,西藏開始實施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2019年底,來自那曲市安多縣色務鄉,雙湖縣嘎措鄉、雅曲鄉、措折強瑪鄉的共計957戶、4058名群眾搬遷至此。 矮化蘋果種植園是山南市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點經濟林種植基地建設項目的一部分,目前委託給西藏康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管理運營。果園收入的65%將作為分紅交給搬遷群眾。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9月23日,在楊溇村“楊桂珍”太湖蟹養殖基地,養殖戶收穫蟹籠裏的太湖蟹(無人機照片)。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高新區1萬4千多畝湖蟹養殖基地開捕今年首批湖蟹。近年來,吳興高新區毗鄰太湖的楊溇村、大溇村、幻溇村和東橋村湖蟹養殖基地積極推進産業升級,成立了吳興區太湖蟹産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統一養殖標準和品牌,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提升湖蟹品質,推動村民致富和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特殊之年,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