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兵:用“透視眼”為鋼鐵探傷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霍筠霞):無損檢測員,被稱作“鋼鐵醫生”。和醫生工作方法相似的是,“望聞問切”的手法都會用到;不同的是,郭海兵和他的團隊專門為鋼鐵體檢,負責給焊縫“拍片子”,並通過片子得出“診斷結果”。

郭海兵説,無損檢測是在不破壞工件的前提下,通過不同的物理或者化學方法來確認工件是否滿足標準要求。

與普通檢測有所不同,無損檢測發現問題後,還要進一步分析故障形成的原因,給出避免再出現相同問題的建議,加強過程控制。

最後一環

2009年底,郭海兵入行無損檢測,成為中建安裝旗下南京華建檢測公司的一名無損檢測員,這個許多人聽起來陌生的工種,被譽為大型鋼結構、化工工程質量的最後一環保險扣。

郭海兵在檢測中

南京濱江LNG(天然氣)儲配站工程擁有國內容積最大的LNG三層金屬全容罐,投用後儲備的天然氣可供南京市應急使用10天左右。

從3月份至今,郭海兵一直投身該項目中。工程儲罐主體焊接工作需在兩個月內完成,且對焊接質量要求極高,是個不小的挑戰。一般檢測項目只需抽檢,而LNG項目要求主容器和次容器要進行100%的射線檢測,拍片量同比增加了10倍以上,且現場交叉作業頻繁。無損檢測工作會産生輻射,不能與其他工種同步工作,每當焊接工人休息時,郭海兵的工作就開始了,一般都是中午和午夜時分。

中午12點,工人們收工吃飯休息,郭海兵帶領團隊立刻投入到緊張的檢測工作中。到下午3點前,他們要把工人上午焊接完的部分檢測完,以便及時提供檢測報告,指出哪些地方需要返修;晚上8點30分至次日早上6點,整個團隊更是處於一種緊張有序的流水工作狀態,有的拍片,有的進行暗室處理,每個人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上的零件,相互緊密銜接,保證檢測工作高效進行。

挑戰不斷

一個LNG存儲罐體一圈焊接點就需要拍攝560張檢測片,一個罐體有三層,有13圈需要拍攝。三層罐體的36000多張片子沖洗出來,都需要郭海兵一張張過目,給出結果。按照流程,這些片子到他手裏時,常常已經是淩晨兩點以後了。一個小時內他要觀看近100張底片,通過對比圖片、返回現場勘察,10年的工作經驗讓郭海兵能迅速判斷出每條焊縫是否合格。觀片燈的亮度比普通燈要高,在這樣的燈光下他一坐就是四個小時,精神始終處於高度集中狀態,經常不知不覺天就亮了,他這才揉揉酸脹的眼睛休息一會兒。

郭海兵在檢測中

拍片同樣沒有想象中容易。LNG項目儲罐內部層高接近30米,相當於10層樓高,但是空間狹窄,“給罐體做無損檢測就像是人在保溫杯的夾層裏面工作”。郭海兵進一步解釋,寬的地方能有一米,活動很受限,窄的話0.8米左右,操作時拿著設備在腳手架上轉身都很費勁。

面對種種挑戰,郭海兵笑著説:“這個項目跟其他項目不太一樣,也是第一次接觸低溫罐,正好歷練一下。”

勤於創新

工作中,郭海兵常常要身兼數職。

作為項目經理,除了評片,郭海兵還要參與到項目的管理中,制定方案、指導技術、安排人員,事無巨細。

為客戶節約週期也是郭海兵操心的事,在南京濱江LNG儲配站工程進行中,他就動了腦筋。他根據現場低溫罐施工特點,將原本只能容納兩台射線機的透照平臺重新進行設計改良,拓展到使其可同時容納四台射線機,設備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倍。通過優化部署,現場僅安排15名檢測人員和18台檢測設備,就可順利保障現場檢測工作,降低了40%的人員和設備成本。

郭海兵坦言,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壓力,“有的時候休息也滿腦子是事”。

左一為郭海兵 

説到半年沒見的家人,郭海兵降低了聲調:“對家庭虧欠還是比較多的,一年在家裏能待上兩個月算長的了。”郭海兵的家鄉在江蘇南通,他記得負責的第一個項目遠在廣東,項目開始時正趕上他的孩子出生,在家待了不到一個星期就趕回項目現場了,過年也沒能回家看看。

目前,南京濱江LNG兩個儲罐的主體安裝工作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郭海兵的團隊除了前期對罐體焊接點進行無損檢測外,還需要在工程後期利用射線、超聲對管道、管件等進行檢測。

郭海兵説,預計12月份項目結束後回家看看。

近10萬米!這是郭海兵10年來檢測的焊接點加起來的長度。鋼結構、化工儲罐、石化裝置、風電塔筒、隧道設備……10年來,他參與過的工程數不勝數,獲得過“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和“中央企業技術能手”的榮譽。

每一個新問題的發現和排除,都是一次經驗與收穫的積累。每一次改進和提高,都讓他感到快樂。郭海兵説自己的工種很小,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但他真的挺自豪的。“每年至少一次會回到課堂,學習最新的技術,很喜歡這種不停向前學習的狀態,而且可以學有所用。”(校對:宋春燕)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