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于5000萬年前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0年09月18日 14:24
中國新聞網 | 2020年09月18日 14:24
原標題: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于5000萬年前
正在加載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于5000萬年前

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員Yimengia magna sp. nov.上下頜(拍攝:高偉)。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通過對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研究,認為擁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于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別巨大,但兩者都屬於奇蹄目,形態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表明兩者構成姐妹群,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統稱為角形類。雖然現生的犀僅包括4屬5種,貘僅有1屬4種,但在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今)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角形類是非常繁盛、多樣的類群。

基於簡約法的角形類系統發育分析和祖先類群地理分佈重建(頭骨復原圖:陳瑜)。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大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北美和亞洲出現了最早的貘超科成員犀貘(Heptodon),之後出現的貘犀(Hyrachyus)被認為是從貘到犀的過渡類群,在經過約400萬年演化之後,才出現沒有爭議的犀超科化石。但貘犀自身的分類和演化就十分複雜,該類群是否是所有犀超科化石的祖先類群也存有爭議。

  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濱、王元青、張馳、龔宴欣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研究員合作,通過對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的深入研究,構建出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並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全面分析,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上發表。

研究團隊基於貝葉斯法的角形類的系統發育分析和分歧時間估算。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合作團隊介紹,通過對從早始新世到中始新世早期5屬6個新種的角形類新材料的研究,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了最早的犀超科基幹成員、柯氏犀科和貘犀類的早期成員。這些新材料的發現,填補了早期貘超科和稍晚出現的犀超科成員之間在演化和時代上的空白。

  基於形態矩陣,使用簡約法和貝葉斯法兩種不同的標準,研究者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亞洲特有類群脊齒貘科和戴氏貘科之前一直被認為是貘超科成員,但基於簡約法的系統發育分析中前者是角形類的基幹類群,在貝葉斯分析中,後者歸入到犀超科中;一些類群之前被認為是早期貘超科的成員,但在新的系統發育樹中處在犀超科的早期分支上;在犀超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中,柯氏犀並不是後期巨犀科的祖先類群,而是處在犀超科中相對更基幹的位置;巨犀科和真犀科構成姐妹群。

  同時,合作團隊研究還認為,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于早始新世早期,在早始新世晚期不同類群的犀超科成員就開始分異;而貝葉斯法估算出角形類不同類群的分歧時間可能早至中古新世。內蒙古二連盆地早始新世晚期出現大量不同類群的角形類化石,它們的生存環境被認為是相對封閉、濕潤的林地。

編輯:徐也晴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于5000萬年前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