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故里,民族之鄉。青山倚靠,綠色環抱。
80多年前,一支行經這裡的紅軍隊伍,譜寫出了一段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80多年後,“半條棉被”的故事讓這座瑤族小村紅遍全國。
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今年以來的第11次考察,首站來到郴州市汝城縣沙洲瑤族村。
在這個古老瑤寨,習近平總書記接連走訪了多個地點,從“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到村服務中心,從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到村民家中,其中4處的主題都與紅色教育相關。
“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內,習近平總書記時而凝望、時而與大家交流,再次重溫“半條被子”的故事:“當年紅軍在缺吃少穿、生死攸關的時候,還想著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葉總關情!”
村服務中心,聲聲詢問細緻入微:“平時村民都來辦哪些事項”“大家都滿意嗎”“這樣的便民服務中心推廣得怎麼樣”……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叮囑:“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服務中心展示墻上“便民 利民 惠民”6個大字異常醒目。
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的四年級教室內,習近平總書記同正在上思政課的同學們親切交流,黑板上“講長征故事 做時代新人”的粉筆字極其醒目。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叮嚀:“作為‘半條被子的故事’發生地,紅色基因要在你們身上得到體現。”
“半條被子的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後人——村民朱小紅家中,習近平總書記看到了徐解秀一家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合影。朱小紅告訴總書記,他如今在景區當講解員,家裏還開了農家樂,已經脫貧,生活越來越好。習近平總書記欣慰地表示:“你們家裏的變化也説明一個道理,共産黨堅持為民本色,説到做到。”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早在2011年在湖南調研期間,習近平就曾表示:“每一個紅色旅遊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要把這些革命傳統資源作為開展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
9年前的那次湖南考察,習近平一下飛機就趕赴韶山,向毛澤東同志銅像敬獻花籃,參觀毛澤東同志故居。
第二天,他又前往寧鄉花明樓和湘潭烏石鎮,向劉少奇同志、彭德懷同志銅像敬獻花籃,並參觀劉少奇同志、彭德懷同志故居。習近平説:“我們對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最好的紀念,就是繼承好、發揚好他們開創的偉大事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清波盪漾的嘉興南湖、種滿故事的紅色土地于都、星星之火閃耀的井岡山……處處都留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串串紅色足跡。
每一次凝眸都是對歷史的回望,滿懷對紅色土地的深情。每一次駐足傾聽都是用心感悟,飽含對革命先烈的緬懷。紅色足跡是追尋的腳步,回答不忘初心的時代命題。
“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對我們來講,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聖地,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七年前,在西柏坡,習近平總書記用帶有總結性的口氣説:“對我們共産黨人來説,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
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正在征程中。緬懷歷史,就是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勇於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堅決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
2020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下午出席座談會時,總書記重申偉大抗戰精神,並提出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這一新命題:“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敢於鬥爭,善於創造,鍥而不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偉大抗戰精神,是愛國主義強音。歷史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神力量推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在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的紅色教育課堂上,總書記滿懷希望地叮囑:“你們就像小樹苗一樣,現在我們在這兒給你們澆水啊、培土啊,風雨來了還要呵護你們,(你們)最後要長成參天大樹,茁壯成長,將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大森林,人才森林。”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編輯:蔡純琳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