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學習9月14日晚,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視頻會晤。中德歐領導人就中歐關係深入交換意見,為下階段中歐關係規劃方向。
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歐和平共處的力量堅定一分,世界的和平和繁榮就多一分保障”,並再次重申,中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代中國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方案”,這一方案立意高遠,為21世紀國際關係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時代的前瞻性和先進性。對此,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做出重要論述。
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用中國儒家的“天下為公”思想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出自儒家經典《禮記·禮運》,闡釋了儒家學派的政治理想及其對未來社會的憧憬。
【釋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後世的儒家學者託名孔子進行的答問。“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天下”,特指天子統轄的區域;“公”,按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即“共”的意思。其意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就是説不把國家當作一家一姓的私有物。在這個理想社會裏,“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就是所謂的“大同世界”,表達了中國古人對盡善盡美理想社會的追求。
【解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習近平主席引用率頗高的一則古語,多用於中國外交政策的闡述,旨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理想追求,旨在回答“中國想要什麼樣的世界”之問;“天下為公”源自中國古人對“大同世界”的追求,二者一脈相承,在價值觀念上相通相融。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承“天下為公”的使命擔當,彰顯“共贏共享”的治理理念,貫穿“公平公正”的價值取向,蘊含“和而不同”的倫理思想,體現“求同存異”的包容精神。
2016年11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秘魯國會演講時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順勢而為,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所講的“天下”與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國的“天下觀”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張是“天下一家,中國居中”。而習近平主席所講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大道”則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公平正義”等價值。正如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所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氣魄、更廣的胸懷,彰顯著大國領袖寬廣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人類情懷。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世界人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病毒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全人類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戰而勝之。為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團結合作、共克時艱,天下為公行大道,共戰病毒這一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彰顯了全球合作抗疫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匯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編輯:李丹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