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抱好“金娃娃” 生活大變化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2020年08月13日 11:17
光明網-《光明日報》 | 2020年08月13日 11:17
原標題:寧德:抱好“金娃娃” 生活大變化
正在加載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張斐曄 馬躍華 高建進

  多上幾個大項目,多抱幾個“金娃娃”。牢記囑託的福建省寧德市,近年來接連引進寧德時代、上汽寧德基地、青拓、中銅、寧德核電等企業。在這些行業“巨無霸”“獨角獸”的帶動下,閩東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成騰飛之勢,人民群眾快步走向幸福又美好的小康生活。

  而就在30多年前,寧德還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落後,一度被列入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山區。為了擺脫貧困,寧德發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精神,埋頭苦幹、久久為功,闖出了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小康之路。

  下黨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在下黨,千萬別把豬養得太肥!”追憶往昔,今年73歲的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人王光朝老人感慨不已。

  “以前路難走,去一趟縣城得花好幾個小時。”王光朝説,那時的下黨人,出村買賣東西靠的是人挑馬馱,一走一整天,運不出山的大肥豬就意味著換不來錢。“我們就像井底蛙、籠中鳥,看不到天,也飛不起來。一直到路修通後,鄉親們才看到了外面的大世界。”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種地,到後來賣茶葉賣農産品,再到2017年在改造後的祖屋開辦“幸福茶館”,王光朝和家人一步步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生活。

  “這幾年,村裏的路越修越好,來下黨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遊客都想品嘗一下我們茶館的解暑涼茶、綠豆湯。”王光朝説,這裡的手工茶很受大家歡迎,去年茶館凈利潤就達到5萬元。隨著茶館知名度越來越高,網購的消費者也日益增多。他告訴記者,雖受疫情衝擊,但今年線上訂單的快速增加,茶館的營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不久後,進鄉公路擴建工程即將完工,我們下黨人一定會迎來更美好的生活。”

  如今的下黨,人氣旺,商機多。“定制茶園”的扶貧新模式,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而引進文創産業的新業態,也讓這裡迎來新機遇。今年5月,7名年輕的文創工作者來到下黨,辦起了下黨鄉首家文創園,並開設了油畫工作室。他們圍繞下黨的山水、人文、特産等資源,開發文創産品。

  中午時分,“下黨的味道”餐館裏人頭攢動,人氣十足。正值暑假、在餐館幫忙的福建師範大學大三學生王玲艷告訴記者,這家店是父親王菊弟和幾位村民合資租房開辦的特色店面。這幾年,來下黨的遊客越來越多,很多外出打工的下黨人都回到了村子,經營起民宿、餐館等,收入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太不容易了!看到下黨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真心為他們感到自豪。”來自閩西龍岩市的遊客李女士和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旅遊心得,“以前就聽説這邊的路很不好走,過得很苦,沒想到現在這裡建得這麼好、這麼美。”

  “下黨的變化是幹出來的,下黨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作為親歷下黨30多年巨大變遷的見證者,退休以後當起“難忘下黨主題館”講解員的下黨鄉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華感慨不已:“我想在這個崗位上,把總書記‘三進下黨’的故事,把下黨鄉牢記囑託、埋頭苦幹的故事,講好、宣傳好。”

  從“寂寥的灘塗”到富裕的生活

  “曾經的龍珠村,交通不暢,經濟落後,很多青壯年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寧德福安市灣塢鎮龍珠村村民曾志偉告訴記者,以前家裏主要靠栽種水果維持生計,住的是祖輩傳承下來的土房子。一家7口人,日子過得很艱辛。

  隨著寧德市引進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拓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投資建廠,情況慢慢有了轉變,工廠對本地人實行優先招聘,很多村民可以就近進入工廠上班,經濟收入有了很大提升。一些從本地走出去的人才也選擇回到寧德工作生活。

  “寧德地處大陸黃金海岸線中段,曾被稱為我國東南沿海的‘黃金斷裂帶’。”上汽集團乘用車福建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魏浩波告訴記者,寧德海闊港深,有著被譽為“世界不多、中國僅有”的大港——三都澳。然而,由於交通不便等歷史原因,寧德沿海的很多地方都是一片“寂寥的灘塗”。發展工業,抱來幾個“金娃娃”,一直是當地老百姓的一大願望。

  魏浩波表示,寧德時代擁有全球領先的電池技術,具備世界級的動力電池生産製造能力。而上汽整車的落地也將極大帶動該産業集群的縱向發展,上汽等企業和寧德時代的強強聯合,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更加容易産生“聚變”效應。

  “2018年從大學畢業後,我進入青拓集團旗下的福建鼎信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成為一名工藝技術員。目前我們的家庭平均年收入已經超過了20萬元。”曾志偉説,“現在,我們整村都搬進了幸福安置小區,住上了新房子。村裏的老百姓逐漸富裕了起來,走到哪臉上都帶著笑。”

  知名企業進駐、本土企業成長壯大,一方面吸納了本地人才回鄉就業,另一方面也讓不少外來人才走進寧德追逐夢想。在上汽寧德基地,從事汽車銷售的27歲河南小夥祿海濤告訴記者,2013年從許昌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他先後在鄭州、上海工作,最後來到上汽寧德基地。

  “我們的平均月收入有五六千元左右,如果業績好,最高月收入能達到1萬元以上。”祿海濤表示,寧德很適合年輕人發展,為年輕人搭建起了多元的成長空間。談及對未來的打算和想法,他説:“我覺得寧德將來還會發展得更好,所以正在籌劃買房,並讓家人來此定居。”

  “碧海藍天,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

  乘船前往寧德市霞浦縣七星村的養殖示範區,沿途碧波萬頃,規模化養殖網箱星羅棋佈。在七星村“海上牧場”,養殖戶們向記者講述了碧海藍天帶來的致富故事。

  金色的夕陽下,57歲的養殖戶黃宗容向網箱中撒下飼料,成群結隊的魚群浮出水面競相爭食。黃宗容是七星村加椅自然村村民,從1995年起就開始從事海上養殖,目前網箱數量已超過600口,養殖著大黃魚等名優産品。“靠海吃海”的他,已經將家裏的幾個孩子全部送進大學。

  作為福建省10個漁業重點縣之一,霞浦縣域內海洋魚類達700多種,灘塗生物300多種,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漁業資源,而大黃魚則是這裡的主要水産。

  由於從事海洋養殖業較早,霞浦人依靠大海逐漸擺脫貧困。但因當地海域使用規劃相對滯後,“無度、無序、無質”的海上養殖現象曾一度讓這片富饒的海域面臨危機:養殖所用的泡沫浮球成為海漂垃圾、海水無機氮等檢測因子長期超標、澳內海域水質變為四類或劣四類……

  “以前很多養殖戶都是高密度養殖,魚苗出現病害的情況比較多。遇上颱風天氣,大家都很擔心網箱夠不夠結實,也很擔心魚能不能賣得出去。”七星村村民、霞浦縣宏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董祖説。

  為了改善海域生態環境,促進海上養殖業的現代化轉型和沿海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自2018年7月起,寧德市強力開展大規模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推動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清退禁養區漁排,升級改造養殖區和限養區標準漁排,清理廢舊漁排22.05萬口、海漂垃圾6.92萬噸、泡沫浮球456萬個……通過整治與改造,當地養殖狀況得到根本改善,重現碧海藍天、漁舟唱晚的海灣美景:塑膠養殖設施不僅抗風能力強,而且增加了養殖水體、提高了海水水質、提升了産品品質;海洋生態景觀和生態環境也明顯改善,對海洋生態環境最為挑剔的“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近兩年來在這片海域多次出現。

  “新型漁排很穩固,現在就是遇上颱風天我們也不怕了。”黃宗容説,目前自己的養殖區域的養殖設施已經全部換成新型漁排,預計今年賣魚的利潤可以達到100多萬元。

  而在繼續做大做強海上養殖的同時,當地人也一直在思索能不能拓寬致富門路。“霞浦七星村海域是天然的避風港,海水非常乾淨。在搞好養殖的同時,我們也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發展第三産業,為這片海域上的子孫後代開闢新的業態。”董祖説,為了試水漁旅融合,今年4月前後,20多棟房、46張床位的“海上民宿”在養殖地點建了起來,目前已投入試運營。

  “碧海藍天,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談及未來,董祖有著清晰的規劃: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霞浦50多萬人民,近30萬都是靠海生存,海洋經濟佔比非常大。“發展海洋經濟、海洋文化、海洋科技,霞浦人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致富夢想,迎來更美好的小康生活,我們有這個信心。”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3日 01版)

編輯:趙晉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寧德:抱好“金娃娃” 生活大變化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