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的理由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2日 16:59
劉愛民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時空連線》于2001年11月5日開播,迄今快一年半了。如今無論從收視率、影響力來看,《時空連線》都是央視新聞專題節目中上升幅度最快的欄目之一,這對創辦只有一年半的《時空連線》來説,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回報。
《時空連線》一年多的運作過程,實際上也是節目定位、節目運行、節目形態等方面不斷摸索的過程。現在回頭一看,《時空連線》與當初的設計已經有了許多的變化,此時再來談談《時空連線》的定位和運作,似乎更加自信一些。
一、《時空連線》的定位
什麼叫電視欄目的定位?根據《時空連線》一年半的運作體會,我覺得所謂欄目定位,就是一個欄目長期地用一種比較穩定的態度、比較穩定的方法去報道和分析新聞,久而久之就固化成為這個欄目的定位,或者叫特色。
《時空連線》的定位,也許用三句話可以概括:追求時效,解析背景,觀點碰撞。這三者的關係是:快速報道是前提,背景分析是基礎,觀點碰撞是品質。
毫無疑問,新聞性是《時空連線》的生存前提,所以一切國內外發生的高關注度的新聞、一切對國計民生能夠産生影響的事件,都是我們必須及時報道的。進一步,一切新聞事件背景都必須被盡可能地公開,這樣才能滿足觀眾對信息全面了解的慾望。再進一步,圍繞這一事件的不同觀點都應該盡可能得到客觀的介紹,這樣才能透析新聞事件的全貌,讓觀眾真正有收視快感。新聞→背景→觀點,也就是《時空連線》獨特的報道方式和關注視角。用我們欄目裏流行的一句話來説:新聞是有背景的,背景是有觀點的,觀點是可以討論的。
比如《時空連線》報道的《內蒙冰湖援救——如何保護見義勇為》,首先迅速報道了發生在呼和浩特市的搶救冰湖落水兒童事件,許多青年學生勇救落水兒童的行動讓人感動,同時他們缺乏冰上救援常識令人惋惜。第二天《時空連線》連續報道,事件有了新的發展,救人犧牲的學生無法被評為“見義勇為烈士”,因為當地《見義勇為獎勵條例》中不包括自然災害中的搶險行為,內蒙面臨尷尬。然後背景分析全國多數省份的《見義勇為獎勵條例》中,均排除了在自然災害中的搶險救災行為,原因是此條例大多由公安政法部門起草,所以只重視了“與犯罪分子作鬥爭”的內容。見義勇為的含義是什麼?如此規定是否合理?對社會道德風尚有何種影響?圍繞這些話題,請政法部門領導、法律學家、社會學家來各自表述自己的觀點,展開討論,最後“必須用全國立法來規範地方法規”成為談話共識。此節目將突發新聞、新聞背景、各方觀點進行了整合,系列播出,體現了《時空連線》的節目品質。
這期節目可以説是《時空連線》的一個標準形態:新聞→背景→觀點,也可以説是《時空連線》要求每期節目應該邁上的三個臺階。同時,“多視窗”是《時空連線》的最為重要的節目形態。以多視窗方式連線新聞當事人和權威人士,最多可對三個當事人同時進行互動式採訪,觀點相互滲透補充,交叉碰撞,從而完成對新聞事件的全方位透視。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多視窗不僅僅是一種連線形式,更是一種多元化表達的方法,一個窗口就是一種態度、一種觀點。我們過去做新聞節目,從來都是我告訴你發生了什麼,我告訴你這件事情重要還是不重要、對還是錯,這樣從新聞的表達來看是單一方向的,這也許並不客觀。我們建立多視窗採訪的目的,就是期待用一種溝通的方式,讓不同當事人都能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從而讓觀眾更真實地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
《時空連線》的這麼一種定位,以及我們創辦《時空連線》這麼一個欄目,就裏面寄託了我們這批新聞人的一種願望,或者説一種新聞觀:我們希望中國的電視新聞在表達上能夠更加樸素一些,在內容上能夠更加真實一些,在思想上能夠更加多元一些。如果一個現代國家在輿論上不能呈現出這麼一種品質,那麼無論對政府對民眾來説都是不幸的。
二、《時空連線》的運作機制
《時空連線》一年多的運作實踐,一個十分突出的感受,就是“機制決定質量”。先前設計的所有節目理念、欄目追求、形式創新,歸根到底需要有一個制度保證來兌現。某種意義上講,創造制度比創造欄目更重要。
《時空連線》近五十人,全欄目一共分成六個工種,一是策劃,主要負責每期節目的整體設計和連線採訪部分;二是編導,主要負責節目中新聞事件的採訪和新聞短片的編輯;三是主持人,與策劃人員合作,完成跟嘉賓的連線訪談;四是攝影,負責完成新聞短片的拍攝和嘉賓連線的拍攝;五是技術,負責完成節目的最後合成和形式包裝;六是統籌,負責《時空連線》與其它各種媒體的互動,以及公共關係和演播室的調配等等。
一開始我們實施“策劃負責制”,完成一期節目涉及到七八個人,一名策劃、一名編導、一名主持人、三至四名攝影、還有技術等,這就需要有一個人來總調度,掌握節目進程,包括對節目質量最後負責。為此我們制定了具體節目下的“策劃責任制”。但不久後就暴露出來一個問題:那就是總體節目質量不均衡。因為每個節目選題都是個人化操作,由於策劃和編導的水平參差不齊、個人新聞經驗的不同,使得節目的質量不平衡。從一個月的節目播出單可以看出,節目時好時差、質量很不均衡。特別是一些原本背景比較重大、話題比較厚重的選題,做得比較表淺、偏窄。這表明《時空連線》的總控能力還不夠。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覺得《時空連線》需要有一個總控室,有一個平衡各方的大腦。
這樣,“編委會制度”在2002年8月應運而生。所謂“編委會制度”,就是對節目的選題、運作、驗收進行全面負責。編委會由五至六人組成,兩名製片人,兩名策劃,一名編導,一名主持人。其中策劃、編導和主持人實行月輪換。
編委會主要負責三件事情,一是討論選題:所有策劃和編導們上報的選題,都必須經過編委會合議,到達深化選題、明確節目方向的目的;二是制定節目操作方案:短片的構成、談話的方向、節目的包裝等等;三是驗收節目:在規定的時間內各工種完成各自的分工,將樣片提交編委會預審,然後由編委會提出修改意見,然後送臺領導審查。
編委會實行每天例會制,上午10點左右開會,製片人召集。
我個人認為,在《時空連線》所制定的所有制度中,“編委會制度”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創新意義的一項制度。它符合現代電視新聞的運作規律,符合電視傳媒的合作化特點,較好地解決了電視的多工種合作與持久創新之間的矛盾,讓電視新聞不再是被人詬病的平庸之作。説到電視的平庸,並非是電視人的平庸,而是繁瑣複雜的技術化過程限制了電視人的新聞表達才華,比如拍攝的限制、編輯機的使用、節目時長的制約等等,做完一期節目下來,我們幾乎有一半的精力是消耗在技術的過程中!《時空連線》建立編委會制度,就是力求將技術的因素降到最低,將記者的創造力提升到最高;既保持電視的優勢,同時學習平面媒體“整合新聞、追求深度”傳統。
現在的“編委會制度”在《時空連線》已經實施了半年多,由此帶來的效益非常明顯。首先節目的平均水準大為提升,過去那種節目質量參差不齊的狀況不多見了。經過編委會的合議,制定出的節目方案才可能是比較優化的。比如近期播出的《“非典”系列報道》、《新疆地震系列報道》、《阻擋艾滋病》等等,都是從報道突發新聞事件入手,然後穿透新聞表象,去觸摸一個十分重大的社會背景。這種系列節目的運作,完全是在編委會的推動下完成的,如果只靠某位策劃和編導來單幹,無論從智力、體力、時間和經驗上,都是難以達到現在的效果。
其次,編委會驗收節目是對節目質量是一次重大提升。根據編委會規定的預審時間,策劃和編導必須在規定時間將初編完成的節目交編委會集體驗收。看看是否達到了合議時提出的要求?是否有超水平的發揮(這是我們特別鼓勵的)?如果出現了重大內容的變化要説明理由。通常情況下,初編的節目跟編委會的要求有一定的距離,往往表現在策劃和編導對節目中某些內容的強調、結構的比例還有欠缺,對此編委會提出修改的意見,同時還會對節目的包裝提出要求。編委會驗收可以説保證了絕大部分節目的質量。
第三,編委會還是一個開放式的學習團隊,可以幫助策劃和編導們涉足不熟悉的報道領域。比如我們報道過的十六大、中國老年人問題、個人所得稅、民法草案等等,選題重大而背景複雜,過去許多策劃和編導遇到此類選題時,通常的做法是照著官方的社論語言去做克隆,大而化之,説一些大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空話。我們現在的做法是:不依靠個人能力,集體上課,請著名的專家學者來編委會細解新聞背景,然後由編委會合議節目方案。這樣,使得重大選題的報道獨具匠心,突出了《時空連線》自己獨特的關注視角。最重要的是,有利於記者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對一個欄目求新、求真、求深的風氣培養,大有好處。
三、《時空連線》的合作理念
強調《時空連線》的合作理念,是基於兩個十分重要的背景。首先《時空連線》無論從內容、形式和技術上都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報道,它“連線可以無限遠,速度可以無限快,背景可以無限深”,這種連線節目肯定要越來越多地依靠其它機構的合作;其次從新聞傳播本身來説,如今是一個資訊共享的時代,追求獨家幾乎是奢望,各家媒體現在真正拚的是資訊的重新整合能力。所以,《時空連線》力求是把自己辦成一個具有快速整合能力的新聞平臺。
合作在《時空連線》目前主要體現在幾個“互動”上。一是與其它媒體的記者互動,主動利用別人的新聞資源。世界如此之大,突發新聞如此之多,我們不可能都靠自己的記者達到第一現場。那麼利用其它欄目、其它電視臺、其它報紙通訊社、甚至其它國家的記者進行現場連線報道,就成為必須的選擇。比如《時空連線》報道的“重慶沉船事件”、“煙臺海難”、“以色列爆炸事件”等等,都是這種合作的成功例子。這種合作保證了《時空連線》的時效性,這種合作也使我們摸索出了一種有效的合作機制,這種機制包括運作方式、媒體信任、技術保障、資金分配等等。
二是搭建互動平臺。無論電視、報紙還是互聯網,它自身都是一個完整的資訊平臺,但我國的問題是,這些平臺之間缺少互動,因而它們自身所擁有的豐富資訊也無法互相利用。未來媒體之間的互動,將成為一種趨勢。《時空連線》有多次這方面成功的實踐,例如去年台灣海峽發生一起重大船難,許多大陸打工者被困船上,台灣軍方和救援機構實施緊急救護。在事發的過程中,《時空連線》演播室立即通過衛星接通了台灣東森電視的演播室,進行主持人之間的對接,然後通過東森電視的直播系統,又繼續跟事發現場的多名台灣記者進行了直接連線,當即完成了一期現場感非常強、非常及時的搶救船難報道。用同樣的方法,在台灣華航空難發生後,我們也實現了央視與台灣東森電視的平臺對接,充分利用了東森電視的現場報道資源,節目播出後在兩岸産生了很大反響,不僅是因為報道的及時詳實而被人稱道,更因為兩岸電視傳媒聯手合作而被稱為“重大突破”。
第三是與平面媒體尤其是網站的“互動”。這種互動除了刊登和挂貼《時空連線》的最新節目、擴大影響之外,還可以幫助《時空連線》生産選題、進行網上調查、了解節目反饋等等。這種“互動”的功能我們還在進一步開發,它潛在的價值是巨大的。
所以,如果沒有其它媒體的互動,《時空連線》充其量只是一個傳統的電視媒體中的“單幹戶”,它製作的節目永遠無法産生跨越時空的魅力。從這一點來説,電視傳媒的“單幹戶時代”已經結束,“合作化時代”已經來臨。這也正是連線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