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評:伊戰一周年 美國反恐戰略“由硬到軟”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2日 15:18)

  專題:伊拉克戰爭一周年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專題:全球反恐 任重道遠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今年的3月20日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一周年紀念日,世界各地紛紛以抗議或反思的形式紀念這場以“反恐”為名發動的戰爭。筆者認為,美國的反恐鬥爭現在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過去以軍事行動為主要形式的“硬反恐”,開始向以推行美國民主自由為主要形式的“軟反恐”過渡。

  “硬反恐”勢在必行

  在第一階段,以戰爭手段進行反恐(“硬反恐”)有其必然之處。從民眾心理來説,在以為本土安全固若金湯的美國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後,美國民眾的憤怒之情、報復之欲十分強烈。在如此民情基礎上,政府出兵反恐自然“有恃無恐”。此外,在危機時刻,戰爭通常可以為執政者帶來廣泛的支持,布什發動阿富汗戰爭後的高支持率就是直接的佐證。從阿富汗方面而言,阿富汗是一個主權國家,當時的塔利班政權控制着全國主要地區,並庇護着911事件的策劃製造者“基地”恐怖組織。美國在要求塔利班政權交出“基地”領導人遭拒後發動戰爭“情有可原”。此外,美國對阿富汗發動反恐戰爭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在阿富汗有着一支同塔利班對抗的軍隊——北方聯盟,只要將這支北方聯盟的內戰旗幟稍加修改變成反恐這面大旗,那麼戰爭的車輪必將碾碎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抵抗。就這樣,在美軍和阿富汗地方軍隊聯合進攻下,塔利班政權在很短時間之內就被推翻,“基地”組織訓練營地和設施也被炸成一片廢墟,可以説美國通過戰爭取得了反恐的初步勝利。

  如果説戰爭作為反恐手段在阿富汗的運用是必要的和成功的,那麼以軍事手段和反恐名義對伊拉克這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發動戰爭則讓人産生了太多疑問,美國的“硬反恐”戰略開始遇到嚴重的挑戰。布什政府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曾從兩個方面進行輿論準備。首先,布什政府多次表示薩達姆政權同“基地”組織勾結,甚至參與了911恐怖襲擊。在發現這種指責難以找到確鑿根據之後,布什政府又將指責重點轉移到薩達姆政權涉嫌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方面,並且聳人聽聞地指出,這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被恐怖組織利用,將産生災難性後果。實際上,認真研究這種宣傳策略可以看出,布什政府手中玩的仍然是“反恐”這張王牌,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只是將薩達姆拴在恐怖主義上的稻草繩而已。通過宣揚恐怖主義的巨大威脅,布什政府將薩達姆宣傳為暴君和惡魔。更可悲的是,在白宮的這種宣傳中,自詡最具有批判精神的很多美國媒體淪落為戰爭論的宣傳機器,讓鷹派官員佔領主流媒體,製造一種只有推翻薩達姆政權才能天下太平的幻想,煽起民眾的戰爭狂熱。所以,儘管沒有獲得聯合國的授權,美國還是糾集其盟國在去年3月20日發動了這場戰爭。戰爭已經發生一周年,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自始至終就沒有找到,美英等國的伊拉克武器情報卻不斷被發現有作假成分,這讓人沒法不懷疑這場戰爭的真正目的。用出身著名肯尼迪家族的民主黨資深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的話來説:“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政治陰謀’。”

  與後塔利班政權的阿富汗戰爭比較起來,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局勢可以説是動蕩不安令人擔憂,這更進一步暴露出這場戰爭的不得人心。美軍去年4月9日攻陷巴格達後,接二連三的自殺性爆炸襲擊不斷出現,遊擊式襲擊就像噩夢一樣始終伴隨着美軍。美軍目前不能準確搞清伊拉克襲擊者的真正身份,到底是伊拉克國內反美人士,還是滲透進來的國外恐怖分子,美軍一直沒有確定的説法。不管怎樣,這種混亂局面的延續讓人越發感覺,戰爭並沒有消滅恐怖主義,戰爭正在導致恐怖主義的擴散。馬德里火車站的爆炸據説是極端組織報復西班牙支持伊拉克戰爭,是否會成為恐怖主義下一個襲擊目標正成為支持伊拉克戰爭國家領導人的最大心腹之患。“伊拉克戰爭可能激化了恐怖主義”,聯合國前首席核查官布利克斯正在向世人發出這樣的警告。此外,這場戰爭在造成大量伊拉克民眾和美軍士兵死亡的同時,也給國際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在美英國內,圍繞伊拉克武器情報的鬥爭帶來了巨大的內耗,英國武器專家凱利甚至為此自殺身亡。戰爭也給美國和歐洲帶來了短期內難以消除的分歧,對聯合國作為國際問題協調核心的地位也造成了巨大破壞。

  “軟反恐”大行其道

  面臨國際反恐局勢的變化,美國也在調整自己的反恐策略,從目前的各種跡象來看,美國已經加強了“軟反恐”戰略的運用,其主要表現就是美國不斷宣揚要積極推動中東地區的民主化改革。由於19名911襲擊事件劫機犯中15人是沙特人,美國國內在反恐鬥爭第一階段曾掀起一股醜化沙特和伊斯蘭教的風潮,指責沙特文化宣揚反美理論、滋生恐怖主義,並且呼籲沙特以及中東其它國家進行改革。由於當時戰爭是主要的反恐手段,因而這種聲音代表的政策沒有獲得積極的發展。隨着“硬反恐”戰略施展舞臺的縮小和戰爭惡果的不斷出現,“軟反恐”戰略受到重視和運用,海灣地區國家也開始被迫做出相應的調整。

  布什自去年8月就悄悄改變表述發動伊拉克戰爭目的的措辭,稱推翻薩達姆政權是促使整個中東地區發生改變的“關鍵”。他去年11月講話時更是公開表示,這種改變就是中東地區的“民主進程”。布什説,西方國家60年來都對中東缺乏民主抱着無關其責的容忍態度,但這並沒有帶來安全,阿拉伯國家似乎從來沒有受過民主浪潮的洗禮。布什的理論就是,只有中東成為自由民主之地,它才不會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在收拾完阿富汗和伊拉克這兩個“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後,中東地區自然成為反恐新目標,畢竟很多美國官員都認為中東是恐怖主義生根發芽的地方。斬草要除根,而這個地區就是恐怖主義滋生的“沃土”。

  在美國這種政策的壓力下,阿拉伯國家被迫開始進行自身調整,“軟反恐”戰略的應用得到體現。去年12月22日,海灣合作委員會首腦會議發表聲明,將採取新的措施打擊恐怖主義,包括修改學校教材,刪除宣揚極端主義或者仇視基督教以及猶太教的內容。教育改革的內容包括,從學校教材中刪除描述其它宗教信徒是“異教徒”和“伊斯蘭教敵人”的説法。

  不過,美國並不滿足於中東國家自身的改革努力,而是大張旗鼓地推廣華盛頓制定的“軟反恐”戰略。終於在今年2月初,美國媒體報道説,布什提出“大中東民主改革計劃”,準備在伊斯蘭國家(包括中東)掀起一場新的政治風暴。按照該計劃,為鼓勵相關國家採取改革措施,西方國家將擴大與它們的政治交往和經濟援助,比如,為其加入世貿組織提供便利條件等。對於這一計劃,2月份美國副國務卿多布裏揚斯基闡釋説,反恐戰爭必須各條戰線並進,並非僅限於戰場,傳播自由民主作為這項長期戰略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贏得這場戰爭最終勝利的一個保證。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賴斯於3月演講時也指出,中東地區如果希望擺脫停滯狀態,並結束暴政和制止暴力輸出,必須促使自由在整個中東地區深深紮根。布什政府還派出數名高官到中東地區宣傳解釋“大中東民主改革計劃”。據悉,這份計劃在制定時參照了曾加速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巨變的1975年赫爾辛基協議,因而計劃的“演變”用意也就十分明顯。只不過,由於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主旋律是反恐,這個計劃只是搭載在反恐的“列車”上而已。伊拉克目前是美國培植“民主自由”的重點試驗田。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美國計劃對32000名伊拉克教師進行培訓,以便改變伊拉克下一代的思維方式。

  反恐戰略以“軟”為主以“硬”為輔

  美國反恐戰略的總體發展脈絡就是“由硬及軟”,“硬反恐”戰略和“軟反恐”戰略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為補充和利用。“硬反恐”戰略以刀光劍影槍支炮彈為主要特徵,顯示美國軍事威力和政治強權一面,是反恐第一階段的主要戰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這是兩個政治實體的對抗,戰爭雙方各有軍隊以及政治機構等國家機器,戰爭成為解決相互矛盾的一種途徑。“軟反恐”戰略則體現合作溝通,通過政策層面來協調反恐,比如加強機場安全檢查措施、進行情報分享和聯合攔截可疑人員、船隻和飛機等。在新的反恐階段,美國必將重視對“軟反恐”戰略的使用,這一方面是因為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目標已經達到,恐怖威脅不以國家等政治實體形式存在,更具個體和機構特點。另一方面是因為通過發動戰爭消滅恐怖主義難以取得預想效果,相反可能會激化矛盾,戰爭並不是解決恐怖主義深層次問題的最佳途徑。不過,在這個階段美國也不會排除“硬反恐”戰略的使用,比如美國將強化對“定點清除”的暗殺行動的利用。此外,“軟反恐”戰略雖然不會像軍事行動那樣造成直接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等硬傷,但也將給相關國家帶來巨大長遠影響,而且美國在推行這一戰略時必然會更重視以“反恐的外衣”包裝“非反恐目標”,就像是“大中東民主改革計劃”實質是改變中東政治版圖一樣。(孫玉慶)

責編:張娜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伊戰周年:英國民眾反戰游行 布萊爾沒話了(2004/03/22/ 06:02)
  • 綜合消息:一些國家舉行伊戰周年反戰游行(2004/03/22/ 00:41)
  • 伊戰一周年啟示:中國人眼中的伊拉克戰爭[2] (2004/03/21/ 21:06)
  • 伊戰一周年啟示:中國人眼中的伊拉克戰爭[1] (2004/03/21/ 21:00)
  • 伊戰周年:後薩時代伊拉克安全、政治和經濟(2004/03/21/ 15:06)
  • 伊拉克戰爭一周年專稿:伊拉克重建前景分析(2004/03/21/ 15:03)
  • 布什演講穆斯林游行 紀念戰爭一周年各不同(2004/03/21/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