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伊戰周年回顧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9日 11:14)
專題:關注戰後伊拉克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專題:伊拉克戰爭一周年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從2003年3月20日美國發動“斬首行動”至今,伊拉克戰爭已經持續一年了。在這一年中,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剷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控制伊拉克經濟與石油戰略資源、按照美國的藍圖開始伊拉克的政治重建進程——大部分已經實現。然而,這場戰爭給世界政治帶來的傷害卻沒有停息,對伊拉克人民來説,戰爭的傷痛似乎才剛剛開始,但對這場戰爭的懷疑與批評更是遠遠沒有結束。
*** 伊拉克戰爭遠未結束
雖然布什總統2003年5月1日在“林肯”號航母上宣佈,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美國在伊軍事作戰中完全佔據主導地位,但美國還從未正式宣佈戰爭結束。這場戰爭究竟將在什麼時間結束,現在誰都説不清楚。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憑藉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戰爭機器和最出色的武器技術,取得了軍事上的成功,但美國迄今為止還沒有真正贏得戰爭的勝利。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推翻薩達姆政府和進行伊拉克國家重建,進而控制伊拉克石油和推行其改造中東的新戰略。雖然布什政府説得特別動聽,例如對伊戰爭是反恐戰爭的繼續,是為了徹底剷除薩達姆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為了維護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聯合國通過的歷次對伊決議的威嚴,但戰爭持續一年之後,越來越清楚的事實是,這些説法只是白宮給對伊動武製造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
從目前已經揭示的情況來看,美國的情報部門並沒有“誤導”政府,美國直到開戰之前都沒有找到足以使美國五角大樓確信的薩達姆政府在繼續研製和偷偷儲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確鑿情報。2004 年3月7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內特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作證時特意提到,他曾“若干次”提醒美國副總統切尼,在美國準備正式公佈的有關薩達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報告中“存在問題”。現在,有關布什政府在伊情報問題上到底是“誤判”、還是“故意誇大”的特別委員會調查還沒有出來,但1月下旬美國前駐伊首席武器核查官戴維 凱就曾明確提出,薩達姆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我們所有的人可能從一開始就錯了”。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兵理由已然徹底崩潰了。
如果“倒薩”不是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麼是為了反恐嗎?戰爭從開始到現在,美英聯軍並沒有發現薩達姆與“基地”組織有聯絡的任何證據,美國也沒有找到“9 11”事件背後存在着薩達姆因素。戰爭的結果目前究竟是有利於世界的反恐局勢、還是讓國際社會與恐怖主義之間的鬥爭更加尖銳化了,目前還難以給出簡單的答案。但是看看3月11日發生在西班牙的201人死亡的火車爆炸事件,看看3月17日在巴格達一旅館發生的7人喪生的汽車炸彈事件,再看看伊拉克境內目前仍繼續惡化的安全局勢,我們根本沒有任何理由相信,伊拉克戰爭是一場反恐戰爭。
*** 控制中東石油是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唯一的解釋
如果布什政府2003年3月20日信誓旦旦地提出的軍事倒薩的理由在這一年中都相繼證明站不住腳,那麼,究竟什麼是這場戰爭一年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的美國發動戰爭的理由呢?
2004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民主與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掀起的競選攻勢,倒是給我們提供了觀察美國人思考為什麼白宮要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原因。從克裏到迪安,從愛德華茲到利伯曼,這些宣佈參加總統競選的民主黨人都無一例外地指責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最真實的想法是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如果説政黨競爭可能讓政治對手措詞尖刻,那麼,問一問普通美國人,白宮為什麼不惜血本進行伊拉克戰爭,將給我們美國人如何思考戰爭原因的準確答案。美國媒體通過調查揭示,有將近一半的美國人認為,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石油。其實,石油是布什政府花費了如此巨大代價進行這場戰爭的真實目的。
美國一年的石油消費量為9.3億噸,而它自産的石油不足2.5億噸。為了保障美國永遠具有中東石油最大的控制權,保障美國可以不那麼受石油輸出國組織限産、提價而對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控制世界上石油儲量第二的伊拉克,是美國舉足輕重的戰略目標,也是美國可以繼續保持經濟穩定、降低受國際石油市場供需影響、並進而對其他工業化大國保持絕對戰略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有靠石油起家、自己曾經營過石油公司、權力基礎又主要是在美國傳統大工業的布什家族來説,對石油利益的敏感幾乎是天生的。布什總統也毫不例外地繼承了這樣的傳統。而布什政府中最有權勢的人物——副總統切尼更是被視為美國傳統石油、軍工等部門利益的重要政治代言人。具有這樣的家族和權力背景的布什政府,下決心發動伊拉克戰爭可以説是權力邏輯的必然。
當然,最重要的是,美國的執政者總想不斷彌補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權力漏洞,總想著如何確保美國的超強地位永遠鞏固。這種美國式的霸權利益追求,也讓美國政府內外的許多人走到了一起,認同武力解決伊拉克問題、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戰略目的。例如著名的鷹派人物、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是“軍事技術革命”的倡導者,他一上臺就竭力推動以“軍事技術革命”為宗旨對美國軍事力量進行變革,建立21世紀不受挑戰的美國軍事實力。發動像伊拉克戰爭這樣一場五角大樓認為戰爭代價和烈度可以控制的有限規模戰爭,不僅可以檢驗美軍作戰能力,更可以爭取更多的美國國內政治與輿論的贊同,增加國防撥款,採購新裝備,建立軍事力量新的發展方向,為美軍全面走向21世紀打上一支“強心劑”。“9 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但拉姆斯菲爾德和美軍都覺得“太不過癮”。在這些強硬派的心目中,伊拉克戰爭是吹響美軍新軍事技術革命上新臺階的“衝鋒號”。
從2003年3月到2004年3月,美軍在一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已經花費了1500億美元,並在2003年12月獲得了追加撥款580億美元。到2004年年末,整個伊拉克戰爭的花費將超過2000億美元。如果加上發動這場戰爭而付出的對伊經濟援助等方面的“政治性代價”,到2004年年底,美國在這場戰爭中投入的總經費將超過2500億美元。美國願意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當然需要有高額回報。説到底,推翻薩達姆政權、抓住老薩以及讓伊拉克舉行民主選舉,這樣的回報布什政府根本“不看在眼裏”。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並進而以伊拉克為戰略據點推動對整個中東局勢的影響、按照美國的藍圖改造中東,這是美國想要從這場戰爭中索取的回報。所以,不管現在美國主導的伊拉克重建局勢多麼艱難,美國都再三強調不會將重建的控制權讓給聯合國。
這場戰爭進行了一年之後,我們可以明確地説,未來歷史對這場戰爭的記載絕對不會是什麼“反恐戰爭”,而會稱之為21世紀的第一場“石油戰爭”,或者“第六次中東戰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朱鋒)
責編: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