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有供應 “核黑市”核武技術買賣興隆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2日 10:07)
解放日報消息:自去年下半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檢查啟動以來,伊朗的鈾濃縮技術來自巴基斯坦的事實,已是眾所週知。國際原子能機構順藤摸瓜,又迫使巴基斯坦方面透露出更多核擴散的內幕。這一“核黑市”在世界熱點地區傳播核武技術的驚人活動,令各國政府和人民感到十分憂慮。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將這種關於核武技術的興隆買賣用“核黑市”來形容,恐怕一點也不為過。在這個核武技術黑市中,存在著買方和賣方兩個市場,供求雙方在此交易,導致核武技術的非法轉移。
鋻於核武的大規模毀傷性效應,國際社會對核武的擁有作了嚴格規定:只能是國家才能擁有核武,任何非國家行為體和個人不得擁有核武器。而且,只能是部分國家才能“合法”地擁有核武器,那就是在1967年1月1日之前已經製造和爆炸了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它們也恰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這個“合法”之法,即是《核武器不擴散條約》。迄今已有188個國家加入了這一條約,從而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具普遍約束力的國際法。依據這一條約,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和以色列都不被認為是“合法”的核武國家,這四個國家也都不是條約成員國。
國際社會之所以存在“核黑市”,原因就在於存在著對核武器的需求和供應。首先是存在著對核武的需求,即有些非核武器國家出於自身的各種考慮,決定發展核武器。這些考慮包括國家榮譽象徵、國內政黨政治需求等,但最主要的還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
不久前傳出的由巴基斯坦核科學家卡迪爾 汗為首的團體從事的核擴散活動,已涉嫌的擴散目標國為伊朗、利比亞和朝鮮。而具體事實如何還有待深入調查。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已表示,已報道的案件僅是核走私的冰山一角。在上述三國中,伊朗已經承認,它通過規避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的方式,從巴基斯坦方面獲得了鈾濃縮技術;利比亞則透露,曾以4000萬美元的價格從巴基斯坦進口鈾濃縮設施;朝鮮則否認曾通過巴基斯坦非法獲取核裂變材料的濃縮技術。
然而,從安全原因看,上述三國都具有發展核武的動因。作為阿拉伯陣營的一員,伊朗和利比亞都具有抗衡來自以色列軍事壓力的使命。伊朗本身還有同一個秘密發展核武的伊拉克實現核平衡的問題。對於利比亞,它的安全關切主要是針對以色列的。而朝鮮發展核武則是為了平衡曾長期在韓國部署的美軍核力量。
在市場經濟中,有需求就必然有供應。只要有某些非核武器國家有發展核武的需求,就會有相應的技術供應給予滿足。只是在法理層面,在有核武國家與非核武國家之間的核武或核武技術的轉移,已被非法化。目前的“核黑市”,或是有核國家本身非法從事核擴散,或由非國家行為體或個人來提供這種供應,或是兩者結合。這次爆發的卡迪爾 汗事件,至少反映了個人和公司都涉及的複雜跨國網絡在核武技術非法擴散中的嚴重行為。
其實,核擴散在以非法的“核黑市”形式出現之前,原本就曾在國家之間有意或無意地發生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同英國和加拿大合作從事“曼哈頓計劃”,以研發同盟國最初的原子彈。這就是核武技術分享擴散的雛形。而加拿大向印度提供的重水反應堆,客觀上為印度1974年進行核裝置試驗提供了核原料。此外,法國向以色列提供的民用反應堆,其核廢料所産生的金屬钚卻被以色列移為軍用,儘管這種國家間的核擴散可能並非出於法國的本意。
在目前各國安全並不能得到根本保障的現實世界裏,尤其是在強權和霸權仍遠未絕跡的時代,期待所有國家都徹底永遠放棄核武選擇,是不現實的。供應和需求永遠是伴生的,因此,期望非法供應核武技術行為的滅絕,也是過於理想化。但卡迪爾 汗事件暴露出的核黑市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並將沉重打擊非法轉移核武技術的行為。(沈丁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責編: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