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和東南亞六國簽署自由貿易區草案(圖)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0日 13:07)
CCTV.com消息(亞洲報道):8號,來自南亞和東南亞六國的外交部長在曼谷發表聯合聲明,決定簽署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協議規定於2017年在簽署協議的國家之間實現自由貿易區。今天的亞洲報道就來關注這一拓展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貿合作——“自由貿易區”協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當天在泰國南部普吉島舉行的,五國經濟合作組織部長級會議上通過的這項聲明宣佈,除現有的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斯裏蘭卡和泰國五國成員外,尼泊爾和不丹也成為該組織成員。其中,印度、緬甸、斯裏蘭卡、泰國、尼泊爾和不丹在當天傍晚簽署了這項自由貿易框架協議。
該協議規定,簽字國産品將劃分為“快行道”和“普通進度”兩類。印度、斯裏蘭卡和泰國等三個發展中國家最晚將在2009年6月30日前減免對所有屬於“快行道”産品的進口關稅。緬甸、不丹和尼泊爾三個“最不發達國家”則將在2011年6月30日前對同類産品免除關稅。
對於被劃定為“普通進度”的産品,印度、斯裏蘭卡和泰國將在不遲于2012年6月30日前免除對該類産品徵收的所有關稅。緬甸、不丹和尼泊爾將在2017年6月30日前實現同一目標,從而在該區域內徹底實現自由貿易。
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斯裏蘭卡和泰國在1997年簽訂協議成立了五國經濟合作組織,旨在促進南亞和東南亞之間的經貿合作。該地區共有約14億消費者,累計國內生産總值近8000億美元,蘊藏巨大發展潛力。
但是,由於對框架協議中有關給予最不發達國家關稅損失補償的條款仍有異議,並且擔心減免關稅會損害本國的一些相關産業,所以孟加拉國表示,將在協議有關關稅損失補償的條款最後確定後,政府將簽署該自由貿易協議。
◎新聞觀察:南亞和東南亞加速自由貿易區建設
南亞和東南亞是在地理上緊密相鄰的兩大區域,該地區共有約14億消費者,累計國內生産總值近8000億美元,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然而長期以來,這兩大體系之間在經濟合作上卻一直沒有進展。近年來,由於亞洲的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勢頭,而東南亞更是成為各大國競相進行經濟博弈的舞臺。這種種情況都使得以印度為首的南亞地區産生了強烈的緊迫感,並加快了與東南亞的經貿合作的步伐和力度,以搭上亞洲區域一體化的順風車。
作為南亞最重要的經濟組織,“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已經成立了17年。早在1990年,這個組織就提出了建立南亞自由貿易區的目標。但由於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長期不和,合作進展緩慢,目前整個區域內的貿易總量僅佔各國外貿總量的3.7%。
在南亞經濟合作受阻的同時,周邊地區的區域經貿合作卻十分活躍。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達成10年內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議,標誌著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開始加速,而這也更使得經濟發展緩慢的南亞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以印度為首的一些南亞國家,一方面積極改善相互之間的關係,加強內部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也開始與在地理上緊鄰並且經濟發展迅速的東南亞進行交流。
1997年6月,印度、孟加拉國、斯裏蘭卡、緬甸、和泰國在曼谷簽署協議,成立了旨在促進南亞和東南亞經濟合作的五國經濟合作組織。
2000年7月,印度積極倡導的恒河—湄公河組織面世,這使印度可以參與湄公河流域開發,從而可以一舉踏上東南亞多國土地。
同時,印度還加緊推進將印度與泰國、緬甸、孟加拉國三國連接起來的泛亞公路計劃。2003年10月,瓦傑帕伊在印尼巴厘島出席印度與東盟首腦對話,並再次強調10年內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目前印度已經與泰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與新加坡的相關談判也在加緊進行中。
在多種因素的推動下,南亞與東南亞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出現了日漸深入的良好勢頭。對於南亞國家來説,東南亞有它們所急需的資金和技術,而對於東南亞來説,南亞可以為它們提供一個勞動力價格低,技術水平高的生産基地。與此同時,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印度及南亞地區也對東南亞産生了不可忽視的吸引力。目前印度的中産階級已經達到了將近三億人,這無疑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專家分析:建立南亞和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的意義
近年來,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迅猛發展已成為全球有目共睹的事實。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許多亞洲國家意識到,擁有巨大經濟潛力和經濟多樣性的亞洲必須努力採取行動,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才能實現共同的繁榮與發展。那麼,此次南亞和東南亞六國簽署的自由貿易框架草案將會對這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就此問題,我們連線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南亞問題專家胡仕勝,請他為我們做一下分析。>>觀看視頻
◎專家分析:建立南亞和東南亞自由貿易區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你認為在南亞和東南亞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過程中,各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是什麼呢?>>觀看視頻
→→進入亞洲報道主頁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