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週刊(02月08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08日 16:51)
CCTV.com消息(世界週刊):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1 視線:從核説起
1954年3月1日,美軍在比基尼環礁成功引爆第一顆氫彈,殺傷力為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爆炸性的新聞,刺激了設計師的靈感,造就了爆炸性的“比基尼泳裝”。 然而,為勝利而歡呼的年輕士兵卻不知道,強大的核輻射已經在這瞬間奪走了他們的健康,年輕的生命從此走向枯萎。50年後的今天,國際原子能機構做出保守估計:10年來,世界各地共發生370多起非法核交易。
2004年2月4日,巴“核彈之父”承認洩露核技術。
本週,卡迪爾 汗,這位巴基斯坦的“核彈之父”洩露核技術事件的曝光,讓國際核武器黑市的神秘面紗又被撕開一角。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席巴拉迪警告説,核戰爭危險正在臨近。與此同時,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將於本月中旬舉行自1982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演習的前提是核戰爭全面爆發。一時間,在氫彈50歲生日即將到來的時候,人們卻越來越談“核”色變。本週,世界週刊的視線就從“核”説起。
英國《衛報》最近披露,1964年五角大樓進行了一次絕密的測試,測試結果讓五角大樓的高官們徹夜難眠:兩個剛出校門、從沒接觸到原子彈研究秘密的大學生憑藉自己的物理學知識,外加一張小小的借書卡,花了不到三年的功夫,就將一份完整的核彈設計方案交給了五角大樓。倘若按他們的設計方案如法炮製,一顆與當年廣島原子彈威力相當的核彈“就一定會炸響!”
而在當年,美國為了實施“曼哈頓工程”製造第一顆原子彈,調集了15萬科技精英,投入20多億美元,花了差不多整整四年的時間。從那一刻起,自以為幾乎壟斷核武器高端技術的五角大樓如夢初醒:一個大學生利用公開資料就能獨立完成原子彈設計方案,可見核技術的擴散已經到了何等程度!
而今天,巴基斯坦核彈之父卡迪爾 汗的核泄密事件,牽出的是核武器黑市交易內幕,但實質依然是“核擴散”威脅。有報道説,在過去15年間,小到可存儲敏感技術的軟盤,大到數千件離心分離機零部件,經卡迪爾 汗之手出售到國外的核技術和核設備,總價值不下上億美元。而更讓人們擔憂的是,就像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席巴拉迪所指出的,卡迪爾汗事件只是核擴散事件中的冰山一角。
近年來,核交易黑市逐漸在中亞、歐洲和巴爾幹地區出現。據統計,在過去5年中,僅俄羅斯警方就破獲了將近100起核走私事件,而且俄羅斯警方承認,沒被發現的還有不計其數。
當第一枚核武器從潘多拉的魔盒中跳出之後,人類便為他的毀滅性殺傷力所瘋狂。如今,核擴散問題的嚴重程度只能説明這種瘋狂依然在繼續著,繼續挑戰著人類的理性。
如果一定要給人們的瘋狂找個理由,也許並不難。但有一句話時常提醒我們去尋找理性的歸宿。那就是:讓歷史告訴未來。
在二十世紀的上半期,為了尋求這個非同尋常的武器,人們也是狂熱的。
“首先用上它的國家將取得對別國的壓倒性優勢。”1940年,德國在這個理念的推動下,出臺代號為“U工程”的核研究計劃,僅兩年之後,德國科學家就成功製造核反應堆,打開了製造原子彈的大門。而在此期間,英國和美國一面加緊自行研製,一面不斷派出飛機對德國核試驗場所進行轟炸。
1944年2月,英國一個特別行動小組炸沉運載重水的德國“海德號”輪船,重創德國原子彈研發進程。
1945年7月16號,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爆炸。而此時日本距離製造出原子彈也僅有一步之遙!
一週後,當杜魯門總統在波茨坦會議上儘量顯得漫不精心地對斯大林説,美國發明了一種“破壞力不同尋常的新武器”的時候,斯大林全無反應。孰不知,蘇聯的同類研究也在1943年展開,核競賽早已秘密開始。
專家:冷戰時期,核武器在國家關係中的作用。奠定霸權地位,既有威懾力,製造核危機,也客觀成就了50多年的核和平。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最終和平化解正説明了在核的威懾下,人類的理性戰勝了對立的情緒,避免了核大戰悲劇的上演。
據統計,當美蘇的核競賽犬牙交錯,登峰造極的時候,雙方擁有的核彈頭總數竟達到了7萬多枚,足以毀滅這個世界上千遍。然而對於蘇聯來説,軍備競賽最大的遺産就是殘破不堪的社會經濟狀況,對於美國而言,則是天文數字般的軍費開支。
其實,當世界能被毀上上千遍的時候,擁有再多的高技術武器也都沒有意義了。因為如果下次戰爭人類真的使用核武器,那麼下下次戰爭就只能重新拿起木棒。
有一位著名的國際政治學家也曾經説過,“最嚴重地處於毀滅危險之中的,正是那些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國家;因而在某些方面,安全同軍事能力是成反比的。
對於這一點,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 海默在二戰結束後接受軍方授予洛斯阿拉莫斯試驗室榮譽獎章時就曾經預言:“如果原子彈被一個好戰的世界用於擴充它的軍備,或被準備發動戰爭的國家用於武裝自己,屆時人類將要詛咒洛斯阿拉莫斯的名字與廣島事件。全世界人民必須團結,否則人類將毀滅自己……”
美蘇爭霸時期,受到核威脅最大的就是美國和蘇聯,今天,美國仍然最容易受威脅和攻擊的國家,9 11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冷戰結束後最初的一段時期,核裁軍曾經出現了一股較好的勢頭: 美俄在裁減核戰略核武器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世界各國要求限制核擴散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南非、巴西、烏克蘭等許多核門檻國家改變態度,宣佈放棄核選擇; 1995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得到了無限期延長; 1996年聯合國通過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然而好景不長。到二十世紀90年代末期,核軍控形勢又開始逆轉。1998年,印巴先後進行核試驗。1999年美國國會拒絕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2001年美國又退出《反導條約》,開始加速發展導彈防禦系統。
尤其是在9.11事件後,美國改變了對威脅的判斷,也改變了美國的核威懾對象。2002年布什政府出臺《核態勢評估報告》,提出新的三位一體的核戰略,把核武器併入常規武器打擊之列,並可能將在多種條件下對無核國家首先使用。
最近,美國國會最新通過的2004財年核武器預算案,為可能恢復核試驗及研發各種低當量的小型核武器提供了資金保證。
恐怕所有追求核武器的國家,誰都不想真正用上核武器。但是巨大的核武器發展費用,卻並不會隨著人的意願而轉移。所以,當為核威懾的衝動付出代價之後,相信理性終將回歸。這也是在2004年新年伊始,從南亞次大陸上傳來的一份清新的和平訊息。
就在這個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將就克什米爾爭端等一攬子問題舉行舉世矚目的雙邊談判。此前,在今年1月初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首腦會議上,曾經幾乎以核彈迎頭相向的印巴兩國領導人實現了歷史性握手,南亞自由貿易區重新啟動。
而30年前,當印巴爭相秘密研製核武器,威懾對方的時候,恐怕雙方誰也不會想到30年後,在通向和平的道路上,強有力的經濟紐帶比原子彈和核恫嚇更有用。
據報道,當巴基斯坦核彈之父卡迪爾 汗的泄密事件曝光後,他在接受電視採訪時依然居高臨下地説:“誰製造了核彈?是我。誰製造了導彈?是我給你們造的。”
也許在這裡,我們應該回到當初二戰勝利後,同樣聽聽愛因斯坦的心聲。愛因斯坦是這樣説的:“當初致信羅斯福提議研製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和遺憾。早知如此,我寧可當個修錶匠。”這就是狂熱與理性的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