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美國要嚴厲制裁朝鮮(圖)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01日 19:53)
|
|
|
一名駐韓美軍士兵在“三八線”附近向朝鮮一側張望 |
環球時報消息:
布什發出制裁警告
美國東部時間12月28日,《紐約時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一篇令人關注的文章。文中援引白宮官員的話説,布什總統的案頭現在放着一項綜合計劃,主要內容是將進一步對朝鮮實施經濟制裁和施加政治壓力,“朝鮮如果不放棄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的努力,美國將迫使朝鮮經濟陷入崩潰”。文章透露,布什政府的高層官員將這項計劃稱為“特別制裁”,其中一名資深官員指出,之所以稱其為“特別制裁”,是因為朝鮮問題與伊拉克、伊朗問題等不同,武力威脅不一定是好方法,而進一步孤立朝鮮才是迫使朝鮮放棄其核計劃的最佳途徑。要做到這一點,美國需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多方合作,即同朝鮮的鄰國合作。文章同時透露,這個計劃包括3項具體措施:一、美國準備向朝鮮的鄰國施加壓力,敦促它們減少與朝鮮的經濟來往,並在事態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主動接受美國對朝鮮的制裁措施;二、美國將促使聯合國安理會作出決定,宣佈對朝鮮實施經濟制裁,美國將要求聯合國在2003年1月12日討論這一問題;三、美軍太平洋艦隊將攔截朝鮮出口導彈的船隻,以減少朝鮮出口武器而獲得的收入,切斷其重要的經濟來源。
布什政府官員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的採訪時説,白宮方面認為,朝鮮試圖研製高純度濃縮鈾表明,克林頓時期美國與朝鮮的談判並沒有起到作用,因此,布什政府將不會向朝鮮提供新的“鼓勵因素”,只有朝鮮首先放棄核武器研究項目,美國才會同意同平壤舉行談判。
但《紐約時報》的文章同時引述專家的話指出,布什政府的目的是“在朝鮮研製出核武器進而威脅東亞安全之前使其經濟陷入崩潰”,但這種政策實際上是一種賭博,並將使美韓關係的穩定面臨極大的風險。
在美國,《紐約時報》以報道權威而著稱。它同白宮關係密切,美國政府經常“有意無意”地把一些即將實施的重大外交、內政措施透露給《紐約時報》,凡它報道的“內幕新聞”,最後絕大多數很快便能得以證實。所以,這篇文章一經刊出,便迅速被美聯社、路透社等世界各大媒體引用,並被認為是美國政府向朝鮮“正式”發出了制裁威脅。
朝鮮驅逐核監查員
美國媒體指出,美國制裁威脅發出之際,正是朝鮮核問題進一步複雜之時。12月2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言人證實,朝鮮已經把新的燃料運到平壤以北大約80公里的寧邊核反應堆,並向反應堆內添加了1000根新的燃料棒,從而向正式開啟這座5兆瓦的核反應堆邁出了第一步。美國廣播公司報道説,朝鮮擁有大約8000根用過的燃料棒,可以從中提煉出製造核武器必需的钚元素,“這足以製造好幾枚核彈”。
12月27日,朝鮮原子能總局局長李濟善致信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稱該機構的監察人員在朝鮮的工作已因朝方重新開啟核電廠而自動中止,因此決定要他們離開朝鮮。巴拉迪立即在奧地利首都
維也納發表聲明,呼籲朝鮮允許該機構不受阻礙地繼續展開工作。此前,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朝鮮有3名常駐監察員。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也於當天發表聲明,敦促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讓檢查員留在朝鮮。
2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承認交涉失敗。該機構發言人説,朝鮮驅逐監察員的決定非常令人遺憾,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讓3名監察員馬上做好離開的準備。這3人準備先到平壤,然後搭乘12月31日的班機離開朝鮮。
西方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其實,美英媒體的先期炒作早就為白宮宣佈要對朝鮮實施制裁作了輿論鋪墊。例如,英國《泰晤士報》引述核武器專家的話説,朝鮮已重新啟動能夠生産武器級钚元素的核反應堆,如果一切順利,朝鮮方面可在未來30天內,正式研製出一枚真正可用的核彈。更有美國媒體報道説,如果事態沒有改觀,朝鮮可在1年內製造出最多50枚核彈。對於這些説法,俄羅斯專家持否定態度。俄羅斯原子能部長魯緬採夫12月27日説,朝鮮目前還不具備開發核武器的條件,因為朝鮮的工業發展還沒有達到生産核材料的水平。
韓國美國分歧加大
隨着朝鮮核危機的日益加劇,韓國國會外交通商委員會近些天不斷召開緊急“外交安保會議”,商討對策。12月27日晚7時,韓國有關部門收聽到朝鮮決定驅逐國際原子能機構駐朝監查人員的消息後,立即向金大中總統作了彙報。金大中指示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晚9時,緊急“外交安保會議”在青瓦臺總統府舉行,決定發表外交聲明,向朝鮮提出“嚴重警告”,並敦促朝鮮中斷一切核啟動。
與此同時,韓國國會外交通商委員會也召開了緊急會議。會上,少數議員認為“和平解決朝鮮核問題是行不通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就像解決伊拉克問題一樣”。多數議員則對此看法進行了批駁。他們堅持必須用和平方式解決朝鮮核問題,同時強調韓國必鬚髮揮主導作用,並指出“美國應當接受旨在使朝鮮半島不發生戰爭的和平宣言”。此前,韓國總統金大中也表達了同樣的立場。
韓國媒體認為,韓國和美國在如何對待朝鮮核問題方面的分歧正在加大。這也是此次韓國多次聲明要在解決朝鮮核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韓國專家認為,韓美分歧加大主要有四大背景:一、歷史絕不能重演。1994年朝鮮核危機發生時,美國一手遮天,在核談判時韓國甚至連插話的權利都沒有,而在建設朝鮮輕水反應堆項目上,美國卻逼韓國承擔了鉅額費用,數額高達十幾億美元。二、朝鮮核問題事關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韓國不願受他人擺布而最終損害自身利益,影響南北關係的改善。金大中總統多次強調,解決朝鮮核問題只能用和平的方法,絕不能用戰爭或制裁的方法予以解決。韓國認為,目前韓朝仍保持着多渠道的往來、交流與合作,通過這些渠道的對話和談判,韓國可以起到美國所不能起到的主導作用。三、韓美同盟關係的調整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今年6月發生美軍裝甲車軋死韓國女學生的事件後,韓國反美情緒高漲,韓國一些民間團體甚至認為,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是美國一手造成的,是美國為防止在該地區失去軍事優勢和主導地位而炒起了“核危機”。四、韓國對美國在解決朝鮮核問題上所採取的“不接觸”政策深感不快。鋻於以上四點,專家認為,韓國對美國要“特別制裁”朝鮮持什麼樣的立場,還需拭目以待。
制裁能有多大作用
多數美國專家預計,美國的制裁威脅未必能有多大效果。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在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警告朝鮮,美國能夠同時對伊拉克和朝鮮開戰以後,朝鮮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人民武力相金一哲回擊説,朝鮮“擁有現代化的防禦和進攻手段,能夠擊敗任何敵人”。美國媒體對此評論説,朝鮮經常對美國發表措詞強硬的聲明,不過這一次比較起來更為強硬。12月28日,朝鮮平壤市近萬名群眾及其它地方的群眾舉行集會,聲討美國對朝鮮的扼殺政策,聲援韓國人民的反美鬥爭。一些朝鮮政府高官也參加了集會。韓國一些專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發出制裁威脅只會適得其反,使局勢更加複雜。
另外,如果美國真的啟動制裁措施,也不見得能“使朝鮮經濟陷入崩潰”。據統計,朝鮮2000年的對外貿易總額約20億美元,與主要貿易夥伴中國、韓國、日本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約4.88億、4.25億、3.91億美元,總的來説規模不大。近兩年,雖然朝鮮的對外貿易又有發展,但遠不是其國家經濟的支柱。所以,美國的制裁對主要靠自給自足的朝鮮來説,構不成致命的打擊。
責編:陸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