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陳剛毅:新時期援藏交通工程技術人員的楷模 > 正文

[中國交通報] 我們眼中的剛毅
————記交通工程技術人員的楷模陳剛毅(四)
央視國際 (2006年04月20日 03:58)

  2005年10月15日,由本報和《湖北日報》組成的記者採訪團,在經歷了五六千公里的空中飛行和近10個小時的行車顛簸,跨越了瀾滄江、金沙江,翻過白馬雪山和梅裏雪山後,終於到達西藏芒康縣鹽井鄉。車輛帶起的塵土還未散盡,一個令無數人感動的陳剛毅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辛苦了!”陳剛毅以堅實的握手給予我們樸實的歡迎。此時,從平原地區乍來高原的我們,大腦還處於跨江過河、翻山越嶺的昏昏沉沉之中。陳剛毅看出我們的心思,安慰我們説:“兩年裏,我們不知在這條路上跑了多少遍,最愛暈車的人現在都練得不暈車了。”聽了他的話,我們一路的辛苦隨風而去,心中燃起的是敬佩和做記者那份應該履行的責任。

  藏胞:我們忘不了剛毅!

  2005年10月,角籠壩大橋項目辦基本完成了使命,要回武漢了。聽説陳剛毅要走了,當地藏族同胞紛紛前來為他送行。昌都地區交通局局長澤洛,趕了一天一夜的山路而來。席間,陳剛毅要用啤酒向澤洛敬酒,他卻死活不依:“你病還沒好,就喝涼開水吧。”當陳剛毅端着小半杯涼開水敬他時,這位剛強的藏族漢子二話沒説,噙着眼淚,把一杯烈酒一飲而盡,那酒比陳剛毅喝的水還要多。

  芒康縣分管交通的副縣長登巴也趕來了。他激動地説:“角籠壩大橋是藏區人民的幸福橋、致富橋、友誼橋!芒康縣八萬人民忘不了大橋的建設者,忘不了陳剛毅!” 《昌都日報》的記者趕來了,他們要詳盡報道角籠壩大橋,讓更多的昌都人記住援藏的建橋人,記住陳剛毅。

  鹽井鄉、曲孜卡鄉等地的藏民趕來了。他們打算在角籠壩大橋旁立下碑文,記載建橋的經過,刻下陳剛毅的事跡……

  2003年9月8日凌晨,在角籠壩工地附近發生了一起車禍,載有20多人的貨車翻下200多米深的山谷,死亡15人,傷12人。當地衞生所條件很差,又離縣城較遠,陳剛毅得到消息後立即趕赴現場,帶領工地上所有人員搶救,下到谷底去抬人,再送到條件較好的雲南德欽縣去醫治,整整忙了3天。由於搶救及時,傷員全部脫離危險。事後,被救藏民送來青稞酒和羊肉,表達對他們的深切謝意。

  澤洛向記者誇讚起陳剛毅來滔滔不絕:“他是個實實在在做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産黨員。陳剛毅在這裡這麼久,沒和我們交通局的人吃過飯、唱過歌,甚至連昌都都沒去過,一心撲在工地上,這個項目就是他的一切!西藏交通廳、昌都交通局、芒康交通局的工作人員都對他的敬業精神佩服有加。”

  角籠壩大橋建成後,芒康縣是最大的受益者,登巴對記者説:“修這座橋,我們最擔心的就是項目辦和施工單位能不能與當地藏族百姓和睦相處、相互得益。事實證明,我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在陳剛毅的領導下,項目辦和施工單位盡最大努力為當地藏民着想,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沒有欠藏民一分錢。兩年多來,縣政府沒有接到一起老百姓的投訴或上訪。”

  項目辦的藏族司機旺久更是把陳剛毅稱為恩人。2004年春節前,旺久在回家途中突然胃部大出血,面臨生命危險。由於當地縣醫院條件簡陋,沒有血庫,醫院給項目辦下了病危通知書。陳剛毅立即説:“走,我去獻血,救人要緊。”考慮到一個人獻血不夠,他又趕到施工單位請求援助。因為輸血及時,病人搶救過來了。雖然陳剛毅因血型不符沒有獻血,但他毫不猶豫、果敢堅決的精神感動了每一個人,病人的家屬感激地説:“您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

  同事:“陳總,我服!”

  楊吉紅在角籠壩大橋項目辦工程技術部工作。有一次,因為一個計量上的小問題,他與陳剛毅發生了分歧。陳剛毅批評了他幾句,他覺得陳總太“較真兒”,倆人差點吵起來。還有一次,陳剛毅忙到晚上12點多,施工方還有人找他解決技術上的問題。楊吉紅考慮到身患結腸癌的陳總身體不好,要他們明天再來。這件事讓陳剛毅知道了,又把楊吉紅批評了一通。

  對於這兩次批評,楊吉紅當時雖然覺得難以接受,可事後他理解了陳總。如今一提起陳剛毅,他就豎起大拇指:“陳總,我服!一個把事業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人,對工作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就像眼裏容不得沙子一樣。”

  陳剛毅在工作上要求嚴格,生活中卻十分照顧年輕人,楊吉紅、熊頌寶、范史文等年輕人都感受過陳剛毅的“人情味”。他們説:“陳總不僅在工作上對我們嚴格要求、充滿關懷,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他經常對我們説,大家來到這麼艱苦的地方,生活一定要改善,每逢節日他都要親自叮囑廚房多做幾個菜,讓大家在他鄉過節也覺得溫暖。”患病之前,陳剛毅經常出去散步、鍛煉身體,也要求項目組的年輕人在高原要適當進行鍛煉,有幾次他還帶領職工們去打籃球,既鍛煉了身體,又豐富了大家的業餘生活。

  熊頌寶大學畢業後第一次到西藏工作,他説:“手機沒有訊號,電視是擺設,上網更是奢侈。工地上不是狂風就是烈日,灰塵漫天,出門沒多久臉上就一層灰。面對我們的抱怨,陳總卻風趣地説,好嘛,正好不用搽防曬霜了。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這樣的荒涼之地,我們開始都很不適應,卻從來沒聽陳總發過牢騷,他整天都是樂呵呵的。記得2004年我生日的那天,陳總叫師傅給我送來了長壽面,吃着熱騰騰的麵條,聽大夥兒唱着生日歌,我的眼睛濕潤了,心裏不知道有多溫暖!”

  角籠壩大橋工地海拔2900多米,人煙稀少。“蔬菜很少,每天早晨我們都到鄉里僅有的幾個菜攤去‘搶菜’,晚了就沒了。買魚肉等則要開車100多公里,翻過梅裏雪山到雲南德欽縣城去買。”項目班負責財務工作的姜會計對記者説。

  為了同事的安全,陳總要求別人晚上不要上工地,自己卻不顧生命危險經常上工地。熊頌寶向記者講了一件險情。“為了抓緊時間完成角籠壩大橋工程,施工單位實行了24小時三班倒工作制。2003年10月的一個晚上,天空下着小雨,陳總又到工地檢查工作。由於白天進行了高邊坡刷坡工作,道路中斷,只能步行。在路上走到一半,突然聽到山上傳來嘩啦啦的響聲,泥石流來了。由於黑夜看不清石頭落下的方向,陳總只好推着大家往前跑,而一塊大石就在他身後1米處擦腿而過。正在大家感嘆死裏逃生的時候,陳總一臉嚴峻,連夜召集了施工單位的主要領導,要求各單位立刻清理施工區內的松散岩層,並就施工安全做了嚴密的部署,對自己剛才的險情卻只字未提。”

  女兒:“我不會讓爸爸為我操心的。”

  陳剛毅工作近20年來,對單位交付的每一項工作都認真完成,卻從未對組織提出過私人要求。他和妻子長期兩地分居,有時一年團聚的時間加起來不到兩個月。2001年,他的妻子從咸寧老家搬來武漢。當時他正在西藏參加湖北大道項目的建設,妻子沒有了工作,孩子上學也沒有着落,他沒有時間回武漢安頓家人,也沒有向組織上要求任何幫助,只是把對妻子和女兒的牽掛默默放在心裏。他患了癌症以後,院領導讓他放心治療,會為他負責醫藥費,有的親友就讓他用最貴最好的藥,而他卻總是要醫生用中檔的藥品,他説:“不管什麼藥,只要對症就好,院裏醫療經費也有限,我不能多花冤枉錢。”

  陳剛毅結婚後,隨着女兒的出世,家裏事情越來越多,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的重擔就壓在妻子身上。親友們談起這些對他有些埋怨,他只好裝作輕鬆,説:“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嘛!”

  2005年6月,陳剛毅的女兒參加中考,可那時候也正是角籠壩大橋通車前的關鍵時期,妻子想他回來陪陪孩子,給孩子鼓鼓勁兒,可他執意説不能回,氣得妻子直流眼淚,跟女兒説:“你爸爸為了工作,連我們都不要了。”可説歸説,怨歸怨,家人仍然是最理解和最愛他的人。正是有了妻子十幾年來的全力支持,陳剛毅才能夠一心一意地撲在工作上。女兒陳苗在陳剛毅患病後,似乎一下子長大了,才15歲的小姑娘已經懂得在媽媽傷心時開導她:“媽媽,我不會讓爸爸為我操心的。”她説到做到,去年中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武漢三中。

  談起妻子,陳剛毅也一臉愧疚:“成家後,我和愛人兩地分居十多年,她挑起了家裏的全部重擔。來到武漢,我卻兩次進藏,仍舊是聚少離多。我在病中時,由於莫名的情緒煩躁還和她大吵過幾次,她都自己承受下來了。對家庭,對妻兒老小,我虧欠了很多,卻無以為報,只能默默地放在心底。交通行業的工作性質就是這樣,有許多人和我一樣,長年奔波在荒郊僻嶺的工地上,有家不能回,為大家舍小家。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無怨無悔!”

  (中國交通報記者 木可 旭波湖北交通報記者 麗芳)

責編:郭翠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