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碰撞”升空碰撞時刻表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04日 11:02)
2004年10月23日“深度撞擊”探測器被運抵佛羅裏達肯尼迪航天中心,進入測試階段。探測器在那裏接受飛行系統、投擲系統以及輔助科研系統的儀器裝備和備用系統電腦軟體等方面的檢測。
2004年12月17日德爾塔2型運載火箭完成最後改裝調試工作。
2004年12月28日肯尼迪發射中心17-B發射塔進行模擬發射測試,控制臺系統的檢測工作於29日完成。
2005年1月3日“深度撞擊”探測器運抵發射塔,與德爾塔火箭進行連接安裝。
2005年1月12日德爾塔2型火箭運載“深度撞擊”探測器升空(見上圖)
2005年5月5日(撞擊前60天)
“深度撞擊”探測器開始啟動目標遙感器,捕捉“坦普爾1號”運動方向。採集彗星的旋轉度與其周圍的塵埃等信息。
7月3日美國東部夏令時1時52分(撞擊前24小時)
“深度撞擊”探測器所攜帶的撞擊器——一枚重370千克的“銅彈”與“深度撞擊”探測器分離,進入“坦普爾1號”彗星軌道。在之後的22小時,它將受地面控制中心引導飛行。而此時,“深度撞擊”探測器則改變航線繼續飛行,直至距彗星的最近點。
撞擊前2小時
“銅彈”啟動自主導航儀,開始其獨自的太空之旅。此時,“深度撞擊”探測器則在距彗星約496公里的安全距離外飛過,等待接收信號。
撞擊前2秒
銅彈穿越“坦普爾1號”的彗尾、彗發,直衝彗核。銅彈攜有的高分辨成像儀將拍下絕無僅有的距彗核最近的照片,並通過高增益天線將相關數據和照片傳回“深度撞擊”探測器。
7月4日美國東部夏令時1時52分(撞擊發生瞬間)
“銅彈”以每小時3.7萬公里的速度撞向“坦普爾1號”,雖然銅制探測器將很快熔解蒸發殆盡,“以身殉職”,但撞擊時的爆炸力(相當於4.5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將把彗星撞出一個足球場大小、深14層樓的“彈坑”。
此時,位於安全區的探測“深度撞擊”探測器則記錄下整個撞擊過程,並將相關資料傳回地球。
撞擊發生後
“深度撞擊”探測器開始靠近“彈坑”,採集彗星釋放出的氣體和噴射物的紅外能量數據,並將其傳回地球。
“深度撞擊”計劃耗時6年,耗資近3.11億美元。
作為關鍵部分的“深度撞擊”探測器,由飛越艙和一枚銅質撞擊器組成。這枚“銅彈”重370公斤,攜有目標遙感器和自主導航系統;而飛越艙由高增益天線、碎片防護裝置、高分辨率成像儀(HRI)、中分辨率成像儀(MRI)、太陽能電池板等組成。HRI和MRI用於成像、紅外光譜及光學導航,高增益天線向地球發回圖像。這次行星探測領域中第一次使用的高分辨成像儀由一台30厘米口徑的望遠鏡、一台紅外分光儀及一台多光譜CCD相機組成。
“深度撞擊”探測器攜帶“銅彈”飛行172天后,在撞擊發生前24小時,將“銅彈”送入“坦普爾1號”彗星軌道。
責編:朱亞菲 來源: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