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2日 23:30 來源:
新華社鄭州3月22日電(記者 程紅根、田雨)“幹部有離退休制度,共産黨員沒有離退休制度。”這是豫北太行山區輝縣市一位“老書記”説的話。
“老書記”是群眾對鄭永和的稱呼。現年85歲高齡的鄭永和,曾任輝縣縣委書記、水電部副部長、河南省委副書記等職。他現在的“頭銜”是:輝縣市老幹部服務隊隊長。
1988年冬天,離休後在省城鄭州居住的鄭永和接到輝縣市常村鄉燕窩村農民秦永貴寄來的信:“俺這兒柿子樹都長了柿蒂蟲,咋也治不住,害得柿子絕了收。”
鄭永和坐不住了。他與25名輝縣市老幹部一合計,成立了“老頭治蟲隊”,後改名為老幹部服務隊。
鄭永和帶著老頭治蟲隊隊員重新回到太行山:每人一把噴霧器,一個藥葫蘆,一副放大鏡,一把小剪刀和一把小手鋸。鄭永和還組織編寫了一套防治病蟲害的資料,印了2萬多冊,分送到果農家。
1990年春天,老頭治蟲隊一行到尖山洼村治蟲。眼前的景象把他們驚呆了。這個村原本有50多戶人家,現在只剩下20來戶。一位老漢哭著跟“老書記”説:“這都是因為缺水!”
“扶貧不治水,等於白磨嘴”,鄭永和兩眼火辣辣地盯著老夥計們:“咱們把修渠治水的事幹起來吧!”“我們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上山捉蟲子還行,但要搞水利,還幹得動嗎?”看到隊員們猶豫,鄭永和鼓勵大夥兒:“困難面前有黨員,黨員面前沒困難。”
鄭永和和隊員們提出修北幹渠的建議,得到了有關領導的支持。勘測渠線時,鄭永和領著老夥計們背著糧食、鍋、水,攀山過溝,一趟要走40多公里,前後跑了11個來回。餓了,找幾塊山石支起行軍鍋,就地拾柴做飯;睏了,靠在岩壁上歇一會兒。
老幹部們的熱情感染了十里八鄉的群眾,村民們積極投身到修渠治水的工程中。松貢水村任義成老人説:“我不管費多大勁,也要把山拱個窟窿。”2001年4月11日,北幹渠修成通水。這之後,鄭永和又忙著和鄉親們修支渠、建水庫,搞節水農業。通過渠係配套設施的建設,解決了5個鄉鎮44個行政村109個自然村的飲水和5萬多畝耕地、8萬畝宜林荒山的灌溉用水問題。
張村鄉平嶺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多少年來,這個“柿樹窩子”,因為沒有路,柿子産得再多,也換不成錢。老鄉們著急,鄭永和也著急。他和老夥計們合計:得修路。
為了修平嶺村到百泉鎮五里溝的路,鄭永和領著幾十個老人揮鎬掘土,掄錘打石。2000年7月1日,一條7公里長通往老區的大道終於建成了。一車車柿子、山果運出了山門。
從1989年4月15日成立至今,輝縣市老幹部服務隊已經走過16個年頭了。當時26個人,現在88個人。看守紅岩洞塘壩工地的辛小雲説:“老書記和這幫老頭沒有什麼特殊的,只不過他們有一對能聽見咱山區老百姓呼聲的耳朵!”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