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個性郵票”不是新的身份標籤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8日 15:15)

  從今年4月起,國家郵政局開放人物類題材的個性化郵票,專家學者、勞動模範、企業家、演藝界人士、知名節目主持人等等均可以申請將自己的形象印上票面,而關於票面人資格評定的門檻也由省級降到市級,郵票的印刷費用將由申請人承擔(4月17日《現代金報》)。

  讓人們記憶猶新的是,今年2月底,剛滿周歲的毛澤東曾孫毛東東發行的個性化郵票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也一度引發了關於誰有資格登上郵票票面的爭議。顯然,國家郵政總局開放人物類題材的個性化郵票可以看做是對社會爭議的一種回饋。

  個性化郵票並不是新生事物,我國各地已經先後發行了多套人物、風景、民俗等多種題材的個性化郵票,而一些知名人物的個性化套票也先後發行了多次。國家郵政總局這次放開人物類題材的個性化郵票,實際上是降低了郵票票面圖像准入門檻,讓更多社會知名人士有了得以登上郵票票面的機會。

  社會的進步體現並逐步滿足着我們對於公平的訴求。郵票門檻的降低也正體現了對於公平的追求,也是一種社會進步。但是,這種進步或者公平本身還存在一些不公平或者説阻礙進步的因素。

  比如,較之於以往,現在有更多的人有資格申請用自己的形象發行個性化郵票,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資格不夠”或其他因素不能夠申請個性化郵票。於是,這種新的“開放”就生成了新的階層對比,就可能構成新的社會不公平的新起點因素。儘管我們知道,社會公平的生成和進步必然要遵循階段性的發展規律,但作為任何一個社會個體或者群體而言,潛意識中都希望自己能夠率先成為政策的受益群體,而一旦種公平訴求得不到滿足,就可能産生社會不公的潛因素。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門檻降低式的放開可以看做是一種“帕累托改進”:在不影響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提升另一部分人的福利。但接合我們傳統文化深層的思路,卻也可能催生一些負面因素。

  我們的傳統文化裏面,登報紙、上電視曾被看做是一種榮耀和身份的象徵。與之相似,儘管是自己出資發行了個性化郵票,恐怕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擺脫掉榮耀或者身份象徵的謎團。這樣個性化郵票就可能演變為一種身份標籤,就有可能因此傷害到社會其他公民的正當福利,就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讓我備感憂慮的是,隨着個性化郵票業務範圍的放開,具備申請發行個性化郵票權利的人群必然越來越多,出於利益的驅動,對申請人資格進行審查的部門能否做到公開透明評定?能否有效防止腐敗因素的滋生?

  因此,對於個性化郵票的放開,我們只能保持謹慎樂觀;其放開之後的真正效果,只能拭目以待。(牛劍)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李莽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