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一年之後看海嘯:同樣的災難還會發生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4日 08:58 來源:

  新華社消息: 一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洋深處的一次強烈地震攪動了平靜的海水,巨大的水墻毫無徵兆地砸向印度洋沿岸的12個國家,至少23萬沒有準備的人在這場罕見的災難中或喪失生命,或音信皆無。

  悲劇發生一年後再看海嘯,有欣慰,有隱憂。

  就業

  援助組織“牛津饑饉救濟委員會”(港譯“樂施會”)12月20日發表一份報告,報告指出,因海嘯而丟掉工作的人中至少已有一半重新找到工作,但要恢復災難前的生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這份報告援引聯合國勞工機構的統計,海嘯在帶走了23萬條生命的同時,也卷走了100萬份工作。不過,聯合國勞工機構預測,到今年年底,約50%至60%的人能夠找到工作,到2006年底,損失掉的100萬份工作中的85%將得到恢復。

  經濟學家認為,因海嘯致貧的人口中70%,即140萬人,將於2007年擺脫貧困。

  “土地上已經種上了莊稼,再過幾個月就可以收割。僅在亞齊一地,約5000名農民開始重新開荒種地,”報告説。報告還説,生産要恢復到海嘯前的水平還需二至五年。

  還有一個好消息,那就是“牛津饑饉救濟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發現,海嘯難民已逐漸樹立信心,特別是在斯裏蘭卡和印度。

  海嘯發生後,國際社會反應迅速,大批援助及時到位,避免了更多死亡。儘管如此,批評者認為,海嘯災區的總體復蘇相當緩慢。

  “牛津饑饉救濟委員會”的報告稱,遭海嘯襲擊最嚴重的印度尼西亞亞齊省,失業率從災前的6.8%上升至目前的三分之一。在斯裏蘭卡,災區失業率從9.2%竄升到20%。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漁民家庭、小型農戶、勞工、小商販和旅遊業從業人員。

  許多海嘯倖存者生活在貧困中,造成這一現象除了海嘯的無情,還有一些地區原本就存在的深層原因。例如,在亞齊,近30年的分離主義運動限制了這裡的發展;在斯裏蘭卡,在海嘯發生前,每天2美元收入的貧困人口就已達總人口的45%。

  因此,“牛津饑饉救濟委員會”警告説,消除貧困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對勞動人口再培訓,成立社區組織,提供生産設備,擴大進入市場的途徑,制訂更對路的政策等。

  報告指出,仍有數以萬計的難民居住在臨時避難所,他們不清楚自己最終將被安置在何處,這也妨礙了他們儘早開始重新工作。

  旅遊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泰國人認為,700多冤魂不願離開披披島那景色宜人的海灘。一年前,他們在這裡長眠。

  泰國導遊李穆辛的同事和顧客一年前在這裡喪生,第一次重返披披島時,李確實猶豫了一下。

  受海嘯影響,泰國主要度假地普吉島今年上半年接待的遊客數量同比下降了一半多,類似情況同樣發生在馬爾代夫、斯裏蘭卡。儘管政府大力推動,但這些國家的旅遊業依然籠罩在海嘯留下的廢墟陰影中。

  當然,也有比泰國更幸運的國家。馬來西亞受海嘯衝擊小,旅遊業受到的影響到2005年上半年就已消失。現在,遊客數量已然回升,人們對大海不再害怕。

  印尼雖然是遭海嘯襲擊最嚴重的國家,死亡人數也最多,但受襲的亞齊省不是旅遊熱點,而遊客最愛光顧的巴厘島幾乎沒有受到海嘯影響。對於印尼旅遊業來説,海嘯的影響力遠遜於2002年巴厘島爆炸、非典暴發和禽流感疫情。

  在印尼,最需要援助的旅遊點是沖浪勝地尼亞斯島,但由於大部分海嘯援助都流向亞齊,這裡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在斯裏蘭卡,援助組織使用海嘯劫後的悲慘圖片募集捐助,但這樣的形象卻殃及當地旅遊業。其實,斯裏蘭卡大部分海灘已清理乾淨,大部分受損酒店也都開放。

  旅遊業是印度洋明珠馬爾代夫的支柱産業,但海嘯讓這裡的旅遊業倒退了8年。目前,馬爾代夫87個度假村中還有15個沒有開張,今年來這裡旅遊的遊客數量將減少30%,這意味著政府收入至少減少4000萬美元。

  救助

  海嘯災難無情,但大災過後,人情溫暖。聯合國負責人道事務的副秘書長兼緊急救援協調員揚埃格蘭説:“世界對海嘯的反應堪稱歷史最佳。各國政府、企業、甚至個人釋放愛心,慷慨解囊。對海嘯的私人捐助令以前所有捐助相形見絀。”

  醫師無國界協會並沒有打出海嘯捐助廣告,即便如此,仍在海嘯之後的頭幾天裏接到潮水般湧來的捐款。捐款之多令這一組織不得不作出一個破天荒的決定:停止接受捐款,並請求已捐款的人們同意將錢用於救助其他災難。大部分人都同意了這一請求。

  “我們遇到一些堅持捐款的人,他們得知我們不需要捐款後非常憤怒。我們在香港的辦公室不得不關門,因為不斷有人拿著裝了錢的信封過來,”該組織荷蘭緊急事務負責人馬塞爾朗根巴赫説。

  醫師無國界組織收到了1.1億美元捐款,其中2500萬被用於救助海嘯災民,其他錢後來被用於援助南亞大地震、尼日爾和蘇丹達爾富爾的災民。

  海嘯後的大量捐款保證了災後一些緊急救助項目的開展,災民的生活基本需求很快得到滿足,也沒有發生大規模傳染病。然而,第一階段過後,救助行動逐漸顯現出缺乏協調的不足。經驗豐富的大救援機構與聯合國合作順暢,但一些規模較小的“新手”就顯得經驗不足。

  眾多基金會、援助機構自行對災區作出評估,自行安排救災物品的發放,而沒有納入聯合國的統籌範圍內,這使得援助工作支離破碎,一些地方拿到的救災物資過多,而一些地方遭到忽視。

  醫師無國界組織的醫生來到亞齊給這裡的人注射疫苗時發現,已經有人搶先一步做了這一工作,但卻沒有留下任何記錄。這可能導致一些人注射兩三遍,而另一些人根本沒能注射。

  還有一些救援組織急於向國內的捐款者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救援工作缺乏長期考慮。比如,斯裏蘭卡和亞齊的漁民收到許多捐贈的漁船,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警告,這可能導致當地過度捕撈。

  救援工作者們總結説,從海嘯救援工作中應該吸取的經驗是必須聽取受援當地人的意見,讓當地人參與進來。

  預警

  同樣的災難還會再次發生嗎?法新社在一篇海嘯一週年紀念報道中説,科學家通常拒絕預測地震的發生,但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卻一反常態。科學家們認為,很有可能再次發生能夠引發海嘯的大地震,而且發生在同一地點。

  “這就像撕裂一件襯衫。一個扣子開了,其他扣子將承受更大力量……所有的警報燈都閃著紅色,”法新社引用巴黎地球物理學院研究員保羅塔龐尼爾的話説。

  無論這一預測準確性如何,海嘯預警機制印度洋沿岸各國來説格外重要。

  去年的海嘯災難過後,建立海嘯預警機制就提上了日程。目前,耗資5300萬美元的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已接近完成。這一系統由一連串潮汐測量裝置、水下探測器組成。

  此外,印度洋沿岸的27個國家將建立國家級預警中心,其中3個將成為地區級中心。泰國和印尼還在一些容易遭襲的海灘建立預警塔,斯裏蘭卡建立了“海嘯保護村”,印度出資2700萬美元,要在2007年建立地區預警中心。

  然而問題是,如果海嘯再次到來,這些預警中心如何將警告發佈到偏遠的海邊村鎮?各國政府能否控制海嘯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本菲爾德災難研究中心主任比爾麥圭爾説,聯合國資助的預警系統的確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這個開端必須伴以有效的社區計劃才能真正管用。

  按照設想,海嘯再次來襲,斯裏蘭卡首都科倫坡的預警中心探測到這一情況,就會電話通知80公里外瓦拉格多“海嘯保護村”的尚德爾薩納德席爾瓦,他是村中咖啡館的老闆,負責拉響海灘上的警報。然而,這一切建立在德席爾瓦那天在家,沒有帶領遊客去探險旅遊的前提上。

  科學家們作出如下假設:如果地震導致海岸外200公里處海水形成海嘯,其移動速度將達到每小時750公里。這意味著海浪將在15至20分鐘達到岸邊。這點時間剛夠人們逃離——前提是,預警機制已經到位,而且能夠順利工作。(徐海靜)

責編:湯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