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中國科普現狀調查發人深省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8日 16:29)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在2月25日揭幕的“廣州科普論壇”上,一份有關中國科普現狀的調查資料顯示,在中國,2人中有1人迷信求籤;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夢;50個中國人中只有一個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2月27日北京晨報)。

  這個調查結果是令人震驚的,儘管消息剛剛披露就有人質疑其可信度,然而我們畢竟無法回避一個事實,這就是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不容樂觀。什麼是科學素養?簡單地説,就是人們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它們的影響了解有多少,有多深。生産力諸要素中,人是最活躍的要素;一切競爭,説到底就是人的素質的競爭。公眾科學素養的高低對社會生産力和精神文化的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

  今天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處於關鍵時期,發展方面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在這個大背景,説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的滯後已成為制約發展的一個瓶頸,也不是誇張。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這個國家則進入了各種矛盾的凸顯期。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顯然,社會生産力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要求與公眾滯後的科學素養的矛盾也已凸顯出來。

  我們需要反思。反思的第一個問題是對迷信之類的東西是否針鋒相對地抵制了。意識形態這個地方,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東西不去佔領,那麼落後的、愚昧的、腐朽的東西必然會趁虛而入,這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反思之二,是我們科普事業的現狀如何。近些年來,一些地方的經濟在上去,然而科普投入卻在“下來”。科普是公益事業,本該吃“財政飯”,按政治經濟學的説法,就叫做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這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是一個通行的慣例。然而在有些地方,科普事業卻被趕進了市場,要自已“下海”弄一口飯吃,否則就要餓肚子。科普教育成了無源之水,又怎麼造福社會?

  經濟靠一時的投資拉動,其發展可以立竿見影,但是如果沒有公眾科學素質的支撐,數量的外延擴張又能走多遠呢?今天建設和諧社會,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那麼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點高瞻遠矚,讓科普事業成為源頭活水,源遠流長地福澤公眾,不正是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的題中之義嗎? (作者:奚旭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