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央視網評] 期待安全教育成為社會常態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8日 15:11)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近日,上海市將把570萬冊《市民防災必讀手冊》,陸續免費發放到每戶市民家中和外來人員的手中。據悉,該《手冊》內容包括防火滅火、安全用電、公共衞生等與市民生活直接相關的防災知識。還將教市民在災害到來的時候如何處置和面對。手冊通俗易懂,圖文並茂。(1月7日《新聞晨報》)

  看到這個新聞,筆者不禁想起了印度洋的海嘯。這場天災至今為止,已經奪取了數十萬蒼生的寶貴生命。反思這場災難,之所以造成如此眾多生命的死亡,除去這場天災本身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人禍的因素也不可小覷。一些人面對災難的來臨,由於安全教育知識和應急能力的缺乏,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

  我們看到,在這場災難中,英國一位年僅10歲的聰明女孩憑藉自己在學校裏所學的地理和安全應急知識,預測出威力強大的海嘯將吞沒整個海灘,她立即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游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這個名叫蒂莉•史密斯的小姑娘告訴我們:天災並不是不可抗拒和戰勝的,只要你學會了足夠的知識。

  但是,人類面對的災難並不只有海嘯。像海嘯、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只是偶爾的發作。而公眾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卻時時與人相伴。教會公眾如何面對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這些緊急情況,讓每一個都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蒂莉•史密斯”,應該是現代責任政府的首要職責。

  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卻忽視了對社會個體安全防範和危機應對能力的推進與建設。比如,當市民在居家、出行等情況下出現緊急事態時,由於一些基本和必要的安全防範常識的缺乏,市民自身應對危急、自主運做作用往往比較有限。這種基本安全常識的缺乏,有時候甚至造成了許多不應該發生、甚至可以避免的損失和悲劇。

  在市民社會發育相對成熟的國家,政府與市民社會的關係往往應當是相對理順。當涉及公共或者個人和家庭的緊急情況一旦發生,除了政府的應急機制和應對系統之外,每一個社會個體和家庭成員也應當有足夠的意識和應急能力來相對獨立地應對危機的發生,而不僅僅是依賴110、119等類似這些政府公益産品的支持。

  所以,營造一個好的人類生存環境,不應該僅僅只是政府的獨角戲。不可否認,利用免費發放《市民防災必讀手冊》的形式,來系統地、全面地對市民進行應急措施教育,增強市民對於一些經常遇到的緊急事件的應對意識和應急能力,從根本上説,這也是一種社會預警機制。其價值在於未雨綢繆、減少損失。其效應雖然可能不像在危機發生後所採取的應急舉措那樣立竿見影,那樣令人注目,但是其效應是以隱性方式來表現的。

  但是應該看到,隨着現代社會複雜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各種變量對社會秩序影響的複雜性也在增加,相應地,社會預警機制的建立也勢在必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570萬冊《市民防災必讀手冊》的免費發放,相信一定會讓上海市民們在今後遇變不驚,處之泰然。而上海市的這種做法,可以説是送給社會公眾和百萬家庭一份非常實惠的新年賀禮。尤其是在全人類都在反思印度洋海嘯災難的特殊時刻,這份禮物更是顯得彌足珍貴,可謂“小雨來的正是時候”。而這種做法無疑值得其他地方的管理部門效仿和學習。希望今後類似這種“免費”的安全教育能成為一種社會常態。(作者:石敬濤)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