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騙人的把戲何以得逞 “研討會腐敗”更當警惕
——“學術騙局”曝光引發學界深思與關注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26日 14:42)

  新華社上海9月26日電:新華社日前播發的“曝光學術騙局”系列報道,被全國數十家媒體廣為採用,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學界的強烈反響。許多專家和學者紛紛對“學術販子”的醜惡行徑表示義憤與譴責,同時提出,“學術騙局”所折射出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更加值得反思。

  騙人的把戲為何誘人?

  在復旦大學顧曉鳴教授看來,從若干年前編纂所謂的名人錄,到如今炮製各種論文“一等獎”、“特等獎”,“學術騙局”一直沒有徹底消失過,只是不斷地變化手法。“看‘學術販子’販賣學術,讓我從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中琢磨出了點新味道。那就是為什麼這些騙子能夠長期存在?為什麼就有一些人心甘情願地上當受騙?”

  事實上,不少人心裏都明白,這樣的研討會和論文評比,目的往往不在於學術研究而在於賺錢發財,但他們仍對那些騙人的獎狀和獎盃趨之若鶩。“這至少説明,現行的人才評估體系和學術評價體系出現了一些問題。”顧曉鳴認為,當前,我國學術界的評估體系有一種過度的物化傾向——文章一定要印成鉛字,作品一定要編纂成書,論文一定要有大紅獎狀。學術管理採用簡單的量化標準來進行,如果少了那些看得到、摸得着的實物,一個搞研究的人似乎就很難證明自己的學術成就。

  以最常見的拿學位和提職稱為例,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在學術評比中獲得獎項的等級等量化指標都必不可少,甚至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專家認為,為了迎合學術評估中的物化傾向,一些人開始將重心放在“炮製文章”而非“潛心研究”上。因為在他們看來,研究是“虛”,文章是“實”,可以收進文集換來獎狀最終變成名利。有些人為此甚至不惜抄襲剽竊前人舊作,或是花錢買獎以假亂真,客觀上為“學術販子”的存在提供了市場和空間。

  “研討會腐敗”更當警惕

  撇開“學術販子”的牟利動機,一些專家還指出,當前最值得各界警惕的應當是,這些所謂的“學術研討會”中可能存在的腐敗現象。這些“學術販子”打着研討會交流學術的旗號,動不動就頒發獎項,並邀請“貴單位領導參加”,很容易滋生兩種類型的腐敗現象:學術官員的公款旅游和學術研討本身的腐敗。

  上海外國語大學陳福康教授指出,“學術販子”之所以那麼熱情“邀請貴單位領導參加”,還不是因為領導們掌握着發票報銷的“簽字權”。領導既然參加了,回來後所有參加研討會和領取獎品的發票自然就能暢通無阻地報銷了。“結果是公家的錢花了,自己的獎領了,領導也順便玩了一趟。”

  此外,專家還指出,一些科研&&人手裏本來就掌握不菲的研究經費。這些錢是國家用來支持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事實上有些項目經費是用不完的,於是正好借參加研討會的名目,把本來應該節約的錢花掉。這也是一種腐敗!”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專家痛斥道。

  動不動就發獎,而且還是重獎,也褻瀆了學術研究的嚴肅性,給有些人提供了“學術造假”的溫床。陳福康教授指出,“研討會腐敗”最容易産生的直接後果是“學術腐敗”。拿着這種“名正言順”但卻極不嚴肅的獎項,作為申報職稱、經費和享受其它待遇的籌碼,對學術研究來説,是一種腐蝕。\

  監管的真空誰來填補?

  對那些打着學術幌子撈錢的“學術騙子”,除了道義上的厲聲譴責之外,我們還有哪些真正強而有效的制約手段呢?

  採訪中,不少專家學者表示,為了達到賺錢的目的,“學術騙子”近來還變本加厲,紛紛把目光瞄準了年輕的在校研究生。著名學者葛劍雄氣憤地對記者説:“騙不成老師就騙學生!青年人的社會經驗不足,第一次接到那種蓋着‘某某大學’、‘中國某某學院’的大紅印戳的信函,很容易信以為真。”

  顯然,監管真空是造成“學術騙子”氣焰囂張的重要原因之一。葛劍雄教授認為,“學術騙子”往往打着某知名研究機構“分院”或者“分校”的名頭,到處招搖撞騙。所以,如果是盜用名號,相關研究機構就有責任拿起法律武器,主動維護學術研究的權威和聲譽;如果確有干系或是為了經濟利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些上級主管單位就需要自查自糾,清理門戶。

  對於高校及科研院所而言,“學術騙子”騙走的都是公家的錢,一筆筆寶貴的科研經費和項目基金就這樣白白流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名在讀博士生曾坦言:“手裏有科研經費,開銷由自己做主,如果真的以參加‘學術研討’的名義到處旅游,沒人會查也沒人會管。”針對這一狀況,專家建議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應儘快加強相關的審計工作,杜絕科研經費使用方面存在的漏洞。

  著名學者葛劍雄建議,真正的學術會議不應該,也不可能以贏利為目的,而“學術騙子”就是為了賺錢。所以,有關部門應從法規上對學術會議予以明確界定,如果主要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或者學術評比獲取經濟收入的,就應該納入贏利性機構,並依照規定交納相應的營業稅。絕對不能將贏利性機構與學術會議混為一談,給“學術騙子”以可趁之機。(黃庭鈞 俞麗虹)

責編:柳博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