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令營出現了火爆的場面,一些內容好、形式新的夏令營更是受到了孩子們的青睞。上海東方電視臺《小鬼當家》節目組的傳統項目“當家夏令營”,計劃組織5批共1000餘人,結果報名者達數千人。究竟錄取誰呢?無奈之下,只能採取面試的辦法。
於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出現了: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強,看上去基礎好的孩子,因為在面試時對答如流而被“考官”圈定,而那神色有些緊張、表達起來有點笨拙的孩子,則因為臨場發揮欠佳而被“涮”了下來。結果,無意識地陷入了一個“怪圈”:基礎越好的孩子越有機會入選,基礎欠缺、需要提供鍛煉機會的孩子卻得不到機會,而更需要“扶助”的恰恰是這些目前看起來還不夠“格”的孩子。
對此,“考官”也流露出惋惜的神情。按常理,越是能力弱的孩子,越是應當多提供機會讓他們鍛煉,可時下一些具有競爭力的活動,主辦單位在挑選時往往是一味“擇優”。如,一個市級優秀學生,可參加好幾個夏令營,成為各家搶手的“明星”,而一個沒有任何出色記錄的一般學生,卻因為基礎差等“先天不足”,一直成為“弱勢群體”,到處被“謝絕”。
為什麼作為鍛煉的場所,卻也要按孩子過去的“表現”論資格?據了解,這是有原因的。
一是主辦單位圖省事。一位有夏令營組織經驗的老師説,如果出現求大於供,肯定要將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先淘汰,因為他們難管理。外出就怕出事,而這些孩子最容易惹是非。
二是喜歡頭腦靈活的孩子,對反應遲鈍的孩子有一種潛意識的漠視。有一個男孩,好不容易爭取到了這樣的機會,但使他感到難受的是,老師和同伴都因為他對事情的反應比別人慢半拍而冷淡他,比如遇到一些鍛煉的機會,老師往往安排其他活絡的同伴,而把他晾在一邊。
三是為了出所謂的成績。基礎好的孩子,接受能力強,參加活動後容易取得進步。為了體現活動的成效,主辦單位也打起了“生源戰”,求好追優。
教育要實現公平、均等、均衡,説起來比較容易,真正做起來很難。培養出一個好學生,當然是成功;把一個本來並不出色,或者可能平庸的學生,培養成自食其力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更大的成功。
機會,對好孩子來説是肯定價值的迭加,而對弱孩子則可能是轉變的關口。我們的教育活動,應更注重向弱孩子開放。由夏令營名額有限而産生的弱孩子機會缺失現象,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蘇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