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風小學的一堂認識左右的數學課上,易虹輝老師先和同學們講清了左右概念,然後做游戲,老師喊“左”,舉左手;”喊右,舉右手。進行了一會兒後,有個同學故意搞反左右。易老師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説:“這樣更好玩。”她覺得那樣確實有趣一些,就按他的想法改變了游戲規則。
易老師告訴記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他們教學方式改革的重要內涵,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以單純的接受式學習為主,走向自已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並用。上課時,老師的一般作法是:先將這堂課的基本要求,以及必須預先掌握的知識與技巧告訴大家,然後讓學生自己揣摩,或者分組討論;第二步,各組派代表説出綜合結論;第三步,自由評議並補充各組看法;第四步,教師或學生代表綜合意見,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的看法。
情景教學也被廣泛採用。在課堂上,老師常常根據教學目的,創設一個有利於師生互動的問題場景。在這個場景中,老師是導演,學生是主演。老師可以在排演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情況與現場其他情況,修改劇情。無拘無束的孩子們,都有一定的表現欲,“鬧”成了課堂的新特色,學習也因此而生動有趣。
易老師介紹説,有一次,她讓同學們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説數字8。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説:教室裏有8個小組,8比9小1、比7大1,8加2是10,10個雞蛋吃掉2個還剩8個,4加4等於8、11減3等於8、8加上0還是8……老師覺得同學們説得差不多了,就準備結束討論。可有一位一直在認真思考的學生,這時才高高舉起手來。見他那付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樣子,老師就讓他説。他認真地説:“8是16的兒子!”話音一落,同學一陣哄笑。老師叫同學們不要笑,讓這位同學説出他的理由。他理直氣壯地説:“因為8是16的一半,所以是16的兒子。”老師又問:“那8有兒子嗎?”他説:“8的兒子是4,4的兒子是2,2的兒子是1,1的兒子是0!”老師説:“太好了,你發現了16的一個秘密。但按照你這種想法,1的兒子不是0。是什麼你再想一想,老師以後再告訴大家。”
回憶起這堂課,易虹輝老師説,雖然這位學生的想法不盡完善,但他的思考方式別出心裁。她發現,有怪想法的學生,往往有着獨特的思維方式。她認為把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確實有助於潛能的調動與發揮。
長沙楊女士的孩子在清水塘上小學一年級,正好趕上課改頭班車。學校開放課堂,家長隨時可以來學校聽課。只要有時間,她就會來學校。她説她有時會幻想自己就是孩子,正在享受着學習的快樂。她永遠忘不了自己上小學的第一天,興奮地來到學校,誰知上第一堂課時,就因為忘記把手背在背面,被教師叫出來罰站。回家向爹媽哭訴遭遇,又被狠狠責罵一頓。後來她一直怕老師。雖然她後來順利地上大學,有一份安穩的工作,但她很膽小。在以前那種教育環境中,她只能按步就班地生長,而她的內心,嚮往的是另一番人生。她希望兒子不會有相同的遺憾。(劉非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