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6日 15:0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中華工商時報消息:
匯率、油價、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恐難獲得"共同答案"——
一年一度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又要熱鬧登場了,這次的東道主是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布萊爾的大力推動下,非洲貧困和大氣變暖問題成了本次峰會兩個最主要的議題,一向受到重視的經濟議題大有遭到冷落之勢。然而,英國《金融時報》大聲疾呼:八國集團應關注全球經濟失衡!畢竟,這個“大國俱樂部”最早是為應對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而産生的。
峰會尚未召開,一些與會國家領導人便放出風聲來,要將自己關心的經濟議題“排上日程”。法國總統希拉克6月29日便對新聞界表示,法國將在首腦會議期間建議就匯率和石油問題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要“更好地引導美元和歐元的關係”。美國總統布什也聲稱要與各國討論匯率問題,認為這是此類峰會的一個傳統。而德國總理施羅德則力圖引起與會國家對管理對衝基金這一話題的關注。
據接近峰會的消息人士透露,各國高級官員正在就會議的最後公報進行緊張磋商。不過,由於這些經濟議題都十分重要而敏感,要想找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措詞並不容易。其實,在這種“文字遊戲”的背後,恰恰反映出各國領導人在應對經濟全球化和促進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等方面難以找到“共同答案”的窘境。
持續衝高的油價無疑是目前最熱的經濟話題。雖然目前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已經回落至每桶60美元以下,但市場普遍認為油價將重返60美元乃至繼續上行。雖然專家們對高油價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到底有多大仍是眾説紛紜,但過高的油價對美國、日本和歐洲這些石油消費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仍是顯而易見。不過,西方國家領導人除了呼籲石油生産國提高生産能力外,似乎也別無良策。
與油價相比,世界經濟增長不平衡則是一個更為棘手的難題。雖然去年世界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但深層次的經濟失衡問題並未解決。最突出的表現即是美國鉅額的財政和經常項目“雙赤字”,歐洲各國普遍緩慢的經濟增長和日本遲遲難以實現的經濟復蘇。雖然解決問題的藥方似乎唾手可得,如美國減少財政赤字、歐洲加快經濟結構改革和日本重組金融體系,但各國因各有各的難題而難以做出大的調整。
迫在眉睫的世界貿易組織多哈發展回合談判也將是本次峰會的一個話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援助非洲問題是本次會議的重頭戲,但多哈回合卻恰恰卡在對許多非洲國家來説至關重要的農業談判上。非洲國家希望自己的棉花等農産品能夠在公平的基礎上進入國際市場,而歐美等國卻為了保護本國農業部門而提供大量補貼,至今不肯在農業補貼問題上做出讓步。美國總統布什雖然在峰會前聲稱願意與歐盟共同取消農業補貼,但多數分析家指出這只不過是為了“將歐盟一軍”而做出的一種姿態罷了。
實際上,本次首腦會議的經濟話題還有很多,而會議本身不過區區三天,誰也不會指望一次領導人會議就能夠解決所有的經濟難題。不過,要想實現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些經濟大國的領導人確實需要進行認真的磋商和交流,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做,既利人,也利己。
背景資料:
八國集團的形成
八國集團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組成。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的倡議下,法、美、德、日、英、意等6國領導人于1975年11月在法國舉行了第一次首腦會議。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時,增加了加拿大,形成7國集團,也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了下來,每年一次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從1977年起,歐洲聯盟(當時稱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會議。
1991年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都應邀同與會的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時,葉利欽正式參加政治問題討論,形成了“7+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七國首腦會議時,克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但不參加有關全球具體經濟問題的討論。從此,延續了23年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成為八國首腦會議,也被稱為八國集團。
最初,首腦會議主要討論經濟問題和協調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近年來,政治問題也逐漸成為會議的重要議題。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