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6日 15:22 來源:
中國銀行的上市籌備工作已經進入關鍵階段,該行將於11月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表格。中行行長助理諸鑫強曾透露,中行計劃在明年3、4月間完成海外上市,上市時將售出15%的股份(每日經濟新聞10月20日)。
有投行人士稱,“中行被賤賣了”。其實,伴隨着近來外資金融巨頭投資中國銀行業的熱潮,一直有金融專家提醒,在目前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熱潮中,應該防止中國銀行業被“賤賣”(東方早報9月15日)。因此,及時制定縝密的防範措施,防止中國銀行業被“賤賣”,是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必須做好的工作。不過,在筆者看來,還有和銀行被“賤賣”同樣重大的問題也應該引起中國金融監管當局的高度重視,那就是銀行業在吸收外資入股的時候,應該汲取汽車業的教訓。
對於中資銀行吸收外資入股的戰略意圖,建行行長郭樹清的話具有代表性,“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並不是為了吸引更多資本,而是為了引進更好的産品、經驗和管理”。也就是説,目的無非是“股權換技術”或者是“市場換技術”。而境外投資者在中國的戰略意圖不外乎有以下幾類:謀求對中國銀行業的控制;搶佔中國金融市場份額;拓展自身的業務領域和盈利空間,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雙方“各懷心腹事”,目標明顯存在對衝。據參與了建行與花旗談判的法律人士透露,一談到引進産品、經驗和管理,雙方發現誰都想獲得未來更大的控制權,中方希望借助外力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甚至國際競爭力,而外方只願意把中方在其全球戰略的安排計劃內成長和發展。
值得反思的是,今天國有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一幕,早在10多年前中國汽車業已經發生過了。在與外國汽車業談判時,原想我們的股權最起碼也要達到50%左右,因為無論是資金,還是設備、廠房情況,我們都有足夠的籌碼,但外方始終不讓步,因為技術掌握在人家手中。最後中方做出了讓步,最終外方股權比例為67%,中方股權比例為33%。在這場談判中,中方失去的不只是利潤,最關鍵的是對技術的控制權。雖然20年來建立合資企業“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鍛煉了中國汽車人才隊伍,但是合資公司雖然成立這麼多年,外方始終對我們實行技術封閉。當初“以市場換技術”的産業政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
有專家曾戲稱,按照我們自己的設想,外國銀行業入股中國銀行業“不但要承擔巨大的上市風險,而且還要把自己看家的‘金剛鑽’無保留讓出來,看上去這些戰略投資者簡直就是‘活雷鋒’。”他們當然不是“活雷鋒”。外國銀行業在與中國有關方面這些的談判中,提出的各種苛刻條件和不合理要求都表明,它們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因此,中資商業銀行應汲取汽車業的教訓,必須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波折中學會自立自強,在保留自身值得保留的優秀傳統的同時繼續創新。假如産生單純的依賴思想,難免重蹈汽車業的覆轍,不但達不到“股權換技術”或者是“市場換技術”的目的,反而可能淪亡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一個分銷渠道,極大損害中資商業銀行和中國金融業的安全。(氣橫西北誰人劍)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