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期待食品監管轉變模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1日 15:47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最近,遭遇“甲醛門”事件的啤酒市場面臨着一場信任危機,在國家質檢總局肯定全國啤酒質量後,昨天北京市食品辦、市工商局公佈的抽檢結果顯示,北京市場上銷售的各類啤酒甲醛含量均符合國家標準,而且國産啤酒甲醛含量均低於進口品牌,消費者可放心飲用(《新京報》7月21日)。

  其實眾所周知的是,自食品市場發生“蘇丹紅”事件以來,其後又接連出現了“光明”回奶事件,麵包添加劑事件,啤酒“甲醛”事件,上海的“維維豆奶”事件,及至最近的“孔雀石綠”事件。可以説,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再出現,已經在事實上使眾多的消費者成了驚弓之鳥,所以在此情況下,消費者對任何食品安全的公信度已降到50%左右也屬順理成章之事。可問題的關鍵是,人們只要對一段時間來的食品安全事件稍加回顧,就能輕易發現其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在上述食品安全缺陷事件中,其來源要麼是國內外的媒體報道,要麼是出自知情人的爆料,而幾乎沒有一件是由行政監管部門首先發覺並能在事前防範的,就連現被證明是一場虛驚的啤酒“甲醛門”事件,有關部門的出現雖有所改善,但從社會公眾的需要與市場管理的及時性看,也仍然顯得有點姍姍來遲。因而人們對此市場現象的一再出現,似乎在理論上有足夠的理由向有關機關提出這樣的發問:為什麼行政監管總在事後而沒能在事先就能發現並予防範?這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現有行政理念和有關機制也存在相當的缺陷?

  還有從制度須具備完善與健全機制的觀點看,有關行政機關一再而再而三的總在市場風波出現後才出現,那人們似乎也同樣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現有的食品監管制度與社會公共與公眾的需要及市場要求之間還有着相當的距離。而這種“距離”的存在,不僅會使眾多的消費者利益處於一種危險狀態,且也會使人們對行政能力的公信産生懷疑。而如此的社會結果説明,倘若有關行政機關還不及時加緊自我反思,而僅滿足於現有的事後“亡羊補牢”式的管理模式,那不難預料的是,一旦還有類似上述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市場出現,類似的結果也將會重現。

  所以已經出現的食品事件證明,現有的市場行政監管機制的確存在着與社會要求不相適應的缺陷,而面對如此的制度現狀,對有關行政機關來説,不僅要着力於具體事件的解決,更重要的還要能從具體的事件中找出其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能出現的制度成因,想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否則,市場肯定會出現惡性循環的局面。想這絕不會只是筆者個人的危言聳聽!(作者:周義興)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原帖 發表高見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