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石油流通體制 安全便宜從國際市場買油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6日 10:19)
經濟參考報消息:一段時期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由於我國採取的是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油價機制,今年3月、5月,國家相繼調高了國內汽、柴油的價格,國內成品油價格也已達到有史以來最高水平。油價的上漲使各用油單位的成本大幅增加,但多數單位只能被動接受這種損失。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和企業人士認為,我國當前嚴格管制的成品油市場體制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我國應該進一步完善原油、成品油流通體制,給企業以更多的經營自主權,來化解國際石油市場波動的壓力。
山西朔州平朔煤炭公司是我國最大的露天煤礦之一,每月使用柴油為9000噸。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油價持續高漲,目前該企業獲得的0號柴油價格已經達到了3800元/每噸的歷史最高記錄,比去年平均2800元/每噸的水平高出1000元。如果這種態勢不變,今年僅油價上漲就會使企業增加成本兩億多元。該公司採購中心主任劉夢飛無奈地對記者説:“對於我們這樣的大用戶,中石油、中石化還是比較優惠的,實際現在社會上0號柴油價格已經漲到了4000元/每噸。我們沒有進口油品的權限,如果允許我們到國際市場上購買油品,一方面我們可以用期貨的辦法降低油價波動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以煤換油的辦法來降低成本,那就比現在好多了。”據記者了解,很多用油大戶和平朔露礦的情況一樣,在被動地接受油價的衝擊。
對於普通大眾來説,對油價的上漲更是無能為力。記者採訪了北京幾個私家車的車主,他們表示現在每月用油支出比去年多了100多元,有時達到200元,可也沒有什麼辦法,他們呼籲國內油價應該保持穩定,不能老是被動地跟着國際油價走。北京金建出租汽車公司司機楊敬祥向記者表示,汽油漲價後,他的富康車每天加油要比以前多花10塊錢,一個月算下來要多300元,但是向公司交的“份兒錢”卻還是和從前一樣。過去北京曾經出現過由於油價高漲,政府要求出租公司為司機提供補貼的現象,這次也有這種説法。“再漲下去,我們只能把車停在家裏休息了,幹得多、賠得多,誰還出車啊,”另一個司機賭氣地對記者説。
然而,也有個別單位受到政策的特殊“照顧”,在這次油價波動中損失不大。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宣傳部部長王永生對記者説,國航由於近年來被允許在國際上從事航煤期貨業務,利用套期保值的辦法,已經部分降低了油價上漲的風險。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説,從2002年11月開始,國家已經允許機票中含有因油價上漲而徵收的燃油附加費用,因此,儘管此次油價上漲,但估計從機票價格中提高燃油附加費、將漲價因素直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可能性不大。
同樣情況的還有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該公司總裁辦公室主任張際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坦言,油價上漲確實已經給企業燃油採購成本帶來了一定壓力,作為國內最大的航運企業,中遠的船隊每年需要大約200萬噸的船用重柴油,這主要從國際石油市場採購。為此,國家外匯管理局特批中遠為了控制自身用油成本,可以進行原油期貨交易以規避風險。張際慶介紹説,目前中遠是國內航運領域中惟一有資格進行石油期貨交易的企業,而對於大部分航運企業來説,卻只能被動接受燃油採購成本上升的事實。
國內油價不斷上漲,國內各方應該如何應對,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石油界專家。這位專家指出,隨着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從國際上進口的石油將越來越多,預計2004年我國石油進口將突破1億噸,這將對我國的能源安全構成重大影響,我國應該從長計議自己的石油戰略。當前,國家基本上對石油産業採取嚴格控制的辦法,在公司體制上採取三大寡頭公司壟斷經營;在流通體制上,國家嚴格限制參與貿易的主體資格、貿易的方式;在定價方面,國家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調整國內油價。這種體制雖然保障了國家企業的效益和稅收,但對降低全社會的能源成本,降低廣大消費者的用油費用,考慮得不多。我國即將在2006年底全面向外資開放我國成品油市場,目前嚴格控制的石油工業格局需要進一步改革,其基本原則就是給涉油企業以更多的經營自主權,國家保留危機時期的干涉權。同時,建立我國自己的石油商品交易所,從事期貨交易;建立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也迫在眉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淮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國石油戰略應該考慮的風險不但是國際石油供應可能中斷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國際油價波動頻繁對我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的風險。他呼籲我國國家相關部門和幾大國有石油公司在制定國家石油戰略時,應充分考慮到當前“國際有油賣,中國有錢買”的格局。新的石油戰略和石油體制重點應該是如何安全、便宜地將石油買回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也許是比找油、建管線更加重要的任務。
責編:陸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