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點變遷:非公經濟成長的煩惱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4日 09:39)
CCTV.com消息(經濟信息聯播):一部兩會熱點話題的變遷歷史,就是中國社會脈搏跳動的歷史。 我國非公有經濟近20年的飛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一道奇觀。在短短20年裏,非公有經濟在我國國民生産總值中的份額從無足輕重到佔有半壁江山,上繳稅收也從微不足道到接近37%。與此相應的是,非公有經濟快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幾乎都是每年兩會關注的焦點。
作為今天中國經濟重要支柱的非公有經濟卻起身寒微,改革開放之初,非公有經濟的主力主要是遍佈在中國城鄉各個角落的小商小販和小工廠主,他們經常被人指責為國有資産的竊賊和投機倒把分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問題是所謂紅帽子問題。一些非公有經濟人士把自己的經營性財産加上集體企業等名義,以逃避沒有合法身份的尷尬。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最早就是天安門幾個賣大碗茶的和個體照相攤,那時侯就已經是新鮮事物了。
非公有經濟為贏得合法身份付出了十多年的時間,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法律對非公有經濟的定位發生了幾次重大變化,每次法律定位的變化都成為兩會熱議的話題。
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肯定了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確立了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確定“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承認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
2002年10月召開的十六大,提出了“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兩個毫不動搖和一個統一進一步解決了非公有經濟的地位問題,兩會有關非公有經濟的熱點話題更多集中在其他政策環境問題上。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民營企業歷年在兩會提出的問題,和它實力的發展是有密切關係的,就是它越發展,它提出的問題層次越高,越帶整體性。
近年兩會非公有制經濟熱點話題民營經濟面臨不公平競爭,民營投資進入仍有不少“禁區”。如銀行、保險、證券、通信、石化、電力等行業,民間資本一直難以進入。民營企業的直接和間接融資困難。民營企業在取得商業銀行貸款方面以及在公司股票上市和發行債券籌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缺乏完善的法制化的財産保護體系、稅收體系和其他經濟活動規範體系。非公有經濟界人士財産和人身安全的保護。
責編: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