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業過熱:警惕不正當競爭和腐敗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8日 11:06)
新華社杭州9月18日電:近年來,拍賣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在沿海發達地區得到迅猛發展。以浙江省為例,截至今年8月,浙江省拍賣機構已達260家,直接從業人員約3000人。其中,僅今年成立的拍賣公司就達45家,約佔全部公司數量的五分之一。
但是,隨着越來越多的拍賣公司紛紛涌現,目前沿海發達地區拍賣業的發展正出現令人憂慮的過熱苗頭,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也日益加劇,種種不規範行為正損害拍賣業健康發展。
過熱跡象種種表現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拍賣行業出現過熱跡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些不成熟的投資者千方百計躋身拍賣行業。據浙江省拍賣行業協會工作人員孔舟航介紹,目前僅杭州市區就有約50多家拍賣公司,不少拍賣企業一成立就處於“無米下炊”的境地,有的公司竟然半年都沒有一次拍賣會,只好將營業執照束之高閣。無奈之下,有的公司就動歪腦筋,尋求不規範經營道路。
拍賣公司設辦事處成風。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為了得到標的物,拍賣公司紛紛在異地開設機構。由於異地設分公司要經過工商行政管理等有關部門審批,而設辦事處不需要工商登記,因此許多拍賣公司一般都選擇設辦事處。如浙江富陽市一地目前有20多家拍賣機構在開展經營,其中絕大部分是杭州等地拍賣公司的辦事處。這些辦事處少則一個人,多則三四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各顯神通”搶奪標的物。
富陽一位拍賣師向記者反映,最近,拍賣企業在異地設立辦事處出現一種新特點,即尋求與當地僅有的幾家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這樣做可以實現“雙贏”:拍賣企業通過會計師事務所得到業務,會計師事務所則在拍賣佣金中得到分成。富陽當地一家拍賣公司董事長認為,這兩個仲介機構,本應互相監督,搞這種所謂的“合作”危害很大:雙方很有可能串通起來,通過壓低評估價、低價拍賣等手段,損害委託人的利益。
拍賣師管理失控。據業內人士介紹,隨着拍賣業的興起,一些高校教師、律師、政府公務員在想方設法挂靠某家拍賣公司後,報考拍賣師取得有關資格證書。而這些人往往一年都沒一個機會主持拍賣。另一種情況是,有的拍賣師卻私下裏在多家拍賣企業兼職,到處主持其它拍賣企業的拍賣活動。而有關法規已明確拍賣師只能在一個拍賣企業專職執業。
更令人憂慮的是,一些明顯不符合《拍賣法》規定的人也通過各種不正當手段獲得拍賣師資格證。如浙江金華一拍賣公司董事長曾於1996年因敲詐勒索罪被義烏市人民法院判緩刑2年,但他在1999年取得了拍賣師資格。《拍賣法》明確規定,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不得擔任拍賣師。這種通過欺騙手段獲得拍賣師資格,既損害了行業形象,也破壞了法律的嚴肅性。
值得警惕的隱患
浙江省拍賣業的一些人士認為,由於一些拍賣企業專業水平偏低,員工素質不高,加上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拍賣行業出現了許多值得警惕的隱患。
一是不正當競爭手段普遍。為了獲得拍賣標的,近年來,拍賣企業由原來的競相降低佣金,演變為只向買受人收佣金。甚至有的企業採取“零佣金”甚至大虧本的方式將競爭推向白熱化。一些專家認為,如果這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不僅僅擾亂市場,也將對行業發展帶來很大打擊。
二是出現腐敗現象。有的拍賣公司為搶奪法院執行物和銀行、房管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標的,採取一些不正當手段,對這些部門進行“公關”。
三是不按規則開展拍賣活動,造成“託兒”盛行、出現“串標”現象。據義烏市工商局有關人士介紹,他們在監管浙江金華一通拍賣有限公司舉行的拍賣會時發現,有些人顯然是準備來當“託兒”的。但是,監管部門目前碰到的難題是:證明是“託兒”的證據缺乏;義烏經濟發達,拍賣會頻繁,而工商管理部門人員緊張,難免給拍賣公司以“可乘之機”。據義烏市法院民二庭副庭長陳成建介紹,一通公司不久前因涉嫌在拍賣會上請人托市炒作、誘導競買者引發訴訟。最近,這家拍賣公司又因明知委託人使用過期的無效資産評估價,仍接受委託低價拍賣國有資産,被浙江浦江縣檢察院認為“惡意串標吞噬國有資産”而被告上法庭。對“託兒現象”以及拍賣人與委託人、競買人串通,搞私下交易暗箱操作,一些拍賣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不以為然,認為“大家都這麼幹,法不責眾”。
重樹公信力需整頓規範
採訪中,一些專家都對拍賣業內的種種不正常現象深表憂慮,認為如果不及時整頓規範,將使這一“陽光下的交易”失去公信力,最終損害其健康發展。
浙江省經貿委內貿行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建議, 建立市場准入、退出和淘汰機制,維護“游戲規則”。當前,經貿委、工商行政管理、稅務等部門、行業協會之間應加強溝通與合作,對“零佣金”競標、托市炒作、矇騙競買人的行為採取有效遏制措施,如有上述行為的,應吊銷其營業執照。同時,應加強對拍賣師的管理。 (張奇志 柴驥程)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