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國走一走,就會很容易發現中國製造的産品。一些人在國外想買一件紀念品帶回來,等回家一看竟然標着“MADE IN CHINA”的字樣。不容否認的是,“中國製造”正在走向世界,但也面臨種種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今天對這些問題給出一個詳細的解答。
製造業,中國經濟的引擎
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中國製造”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邱曉華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於製造業的增長。
在今天舉行的“2002中國經濟增長論壇”新聞發佈會上,邱曉華列出了四個方面的例證,以支撐自己的觀點:
一是改革開放以來,製造業增加值在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的比重雖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上維持在40%以上;二是中國的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於製造業;三是製造業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業人口,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也有將近一半流入了製造業;四是製造業是中國最大的出口機器,20世紀90年代以來,製造業的出口一直維持在80%以上,創造了接近3/4的外匯收入。
製造業,中國經濟的優勢
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中國而言,未來的比較優勢在哪?邱曉華説,仍然在製造業。至少在21世紀的前20年,製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邱曉華認為,儘管現在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但製造業的存在意義並不會下降。對於中國,我們的工業化尚未完成,不可能強行超越工業化階段追求和發達國家同樣層次的産業結構,仍面臨工業化的艱巨任務。而對正在進入信息社會的發達國家,製造業與信息産業的關係也不是誰替代誰,或者兩者擇一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係。
邱曉華説,許多研究表明,巨大的市場容量,使製造業發展成為可能,而高速、優質、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更是製造業成長的保證。另一方面,中國採掘業由於資源的限制,不大可能有過去那麼大的發展空間;服務業的發展本身又依賴於社會結構性的變化,只有進入工業化的中後期,服務業的發展才會有穩定的根基。因此,製造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的優勢。
“中國製造”,面臨新挑戰
由於中國經濟的成長以及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中國有可能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但中國製造業的成長仍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邱曉華説,應該承認,中國已成為製造大國。因為,在很多領域,就産量而言,我們都名列世界第一。但我們的産品品種少,檔次低,附加價值和技術含量低又是公認的事實。電子信息産品是我國出口的主力,但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都要進口。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現在還不是製造強國。
邱曉華認為,中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正在日益成為全球性共享資源,外資的進入一方面對中國經濟有巨大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使國內産業的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環境。而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面對的國際市場壁壘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提升中國製造業的競爭能力,需要各方面高度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