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1日 16:45 來源:
今年,適逢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一大批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問世,它們既是對那段驚心動魄的抗爭歷史的回憶和紀念,也是為了讓人們宣傳愛國主義,弘揚民族精神,讓人們不忘國恥,銘記歷史,珍惜今天,團結奮鬥,開創未來,振興中華的重要舉措,因此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歡迎。
凡是有關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我都給予熱情關注。特別是對抗日戰爭的題材,我更喜歡看。但是,往往一些題目很吸引人的影視劇,特別是由過去那些耳熟能詳的抗日長篇小説和同題材電影改編新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因為僅僅講求畫面好看,男女正面演員帥靚,敵人滑稽可笑,戰鬥和打鬥場面花哨,服裝色彩艷麗,甚至情節不合邏輯,細節道具脫離歷史原貌,讓人感到虛假,很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之感。
這兩天,中央電視臺隆重推出的電視連續劇《呂梁英雄傳》讓我眼前一亮,嘖嘖稱好。馬烽、西戎創作的《呂梁英雄傳》這部小説,是反映抗日戰爭的第一部長篇小説,我小學的時候就看過,曾經被它的鄉土氣息所感染,被它講述的故事所激動。《呂梁英雄傳》講述了1942年日寇對晉綏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的歷史故事。面對日寇的燒殺搶掠,中國人民在共産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同日本鬼子和偽軍進行殊死的搏鬥,呂梁人民在最艱難的條件下挫敗了日寇一次次進攻,譜寫了一曲中國農民英勇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壯烈史詩。這部曾經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説是“山藥蛋派”的代表作品。
當《呂梁英雄傳》的畫面在銀屏上一亮相,我就感到這是一部花了心血的精心之作。《呂梁英雄傳》讓寧死不屈,永不服輸的呂梁精神躍然銀屏!關鍵是細節的求真求實:呂梁山區的黃土坡、土窯洞、土臺灶;石條凳、石碾子、石馬廄;破瓷碗、煤油燈、旱煙袋;紙糊窗、舊木門、獨輪車;黑棉襖、抿襠褲、羊皮褂……包括劇中演員的口音中的山西味道,都讓人體會到了60年前的原始風貌,再現了抗日戰爭最艱難時期的烽火歲月,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前仆後繼的英勇壯舉。看這部電視劇,人們會不知不覺地被帶進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崢嶸歲月中去,深深地感受到那段歷史的艱苦、悲壯和厚重。
我始終認為,細節決定成敗,細節逼真是藝術的生命。影視作品,特別是主旋律題材的革命歷史正劇,更要追求“真實”二字。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異常艱苦卓絕的奮鬥,是以弱勝強的奮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特別是我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場,本來就是在積貧積弱的落後地區依靠最貧苦的勞苦大眾而進行的,面對的是窮兇極惡的日寇和敵偽軍的“三光”圍剿的絞殺。影視劇表現這樣的題材,就必須吻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呂梁英雄傳》既然是“山藥蛋派”的代表作品,就應該讓觀眾感受到“山藥蛋”的味道,如果出現了“炸薯條”的味道,就不真實了。記得小時候看電影《苦菜花》,影片上充滿鄉土氣息的畫面和那首“苦菜花兒黃”的電影主題曲,深刻表現了長篇小説《苦菜花》的內涵,讓觀眾感受到了膠東大地苦菜花的苦澀和不屈。如今新編電視連續劇《苦菜花》,卻失去了那種苦菜花的苦澀,觀眾感受不到《苦菜花》原著的時代感。還有新拍的《野火春風鬥古城》電視劇,對於看過同題電影,讀過同題小説原著的人來説,它也很難讓人認同。
前幾天,單位組織觀看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放映了兩部,一部是新編的紀錄片《為了勝利》,另一部是新拍攝的故事片。在電影院裏,同事們就提出來,請先放映故事片,然後再放映紀錄片。大家的要求很有道理,因為,如今的故事片演員身體肥胖,化粧痕跡太重,道具新穎光鮮,細節漏洞太多,如果先看了紀錄片,再看故事片,那麼,故事片的細節真實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新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呂梁英雄傳》就非常認真地強調了真實,我想,該劇沒有聘請觀眾熟悉的大腕明星出演,沒有刻意追求女演員長得水靈秀氣,也是為了真實。
據説,原著作者馬烽自己參與了劇本的改編創作、由山西作家張石山和馬烽的女兒夢妮合作完成。馬烽要求要突出平民英雄的打造,還原歷史的真實感。還要求編劇必須到呂梁地區去走訪經歷了抗戰時期至今還能將那段親身經歷描述出來的老人,來補充、豐富劇本。馬烽也多次與編劇討論情節發展的脈絡、人物形象的再塑造等等,甚至包括許多具體細節。
據説,按照一般的進度,3個月就可以拍攝完成,但該劇的導演前後拍攝了5個月,至於進度慢的原因,是在拍攝過程中有很多地方過於認真,不太符合當下的實情。導演何群認為,現在所有的影視作品,什麼都不缺,就缺個真實,這樣做就是為了兩個字:真實。
據説,此劇力圖真實還原那段歷史,拍攝過程實地實景,演員造型、拍攝道具方面也都力求再現當年的情景,目的是“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導演何群説:“在整個製作過程中,我們要求各個部門做到真實———表演的真實,環境的真實,服裝、化粧、道具的真實。真實的情感,質樸的表現,決不嘩眾取寵,這是我們創作的原則。我堅信真實的魅力是永恒的。”
好一個“我堅信真實的魅力是永恒的”,這句話道出了歷史正劇題材文藝作品的真諦。電視劇《呂梁英雄傳》基本上實現了這一初衷,可以從中看到該劇創作者較高的的歷史責任感和較高的藝術修養。希望他們這種力求真實性的藝術原則能夠成為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榜樣。(作者:新華川耗子)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