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網站專稿——余秋雨訪談錄:沒有終點的文化行者
第二期《名家網談》精華版  
06月09日 23:20

    (央視國際記者 周玫)著名學者余秋雨剛剛步下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節目的舞臺,又踏入央視國際網站,與等候已久的網友在線傾談。余秋雨所著的散文大多涉筆文化源遠流長、歷史積澱豐富的人文景觀,意在反省民族文化,追尋民族出路,探索人類精神本質。因此,眾多網友就文化的出路、中西文化的差異、自身學識如何提高等諸多問題向余教授請教,余秋雨的回答睿智、誠懇,像一篇意蘊深厚的散文,凝聚著一位學者的人文哲思。

    一個半小時的網路交流裏,流淌著嘉賓與網友對文化的思索、對人生的思辯,這是一個深刻而熱烈的網絡上的文化講壇、一次充滿人文色彩的心靈對話。

    一、個人經歷

    網友:余秋雨老師,你好!可以講講你的成長經歷和感受嗎?你對你自己是怎麼看的?你對你的作品是怎麼看?

    余秋雨:我不知道你的年齡,但是我相信你很難理解我曾經經歷的苦痛和艱辛,今天下午在中央臺《藝術人生》欄目做談話節目,主持人拿出了我們家的一張全家福照片,我一看就熱淚盈眶,因為這張照片照于1965年,僅僅一年以後,所有的大人死的死,關的關,家裏斷絕經濟來源,所有的經濟重擔都壓到了一個19歲大兒子的肩頭,這個大兒子就是我,我迫不急待的希望下鄉勞動,能掙得一點錢來救助衣食無助的全家,所以當時我在農場夏秋季節天天挑擔,兩肩血肉模糊,嚴冬季節跳入湖水渾身凍僵,但我心裏並不抱怨,因為我養活了我們全家。後來形勢好轉我用最艱苦的方式補習青春時期失落的學習機會,邊翻譯邊寫作完成了好幾部學術著作。在這之後又當了好幾年高等學院的院長,在大家都覺得一帆風順的時候我毅然辭職,不再保留半點官職,獨自出行進行艱苦的文化考察,並且實驗把高層文化思考用廣大讀者都能接受的表述方式進行溝通,這種考察越走越遠,只走到世界各文化故地的廢墟。對於這樣一個經歷我基本上給予正面評價。

    二、文學與人生

    網友:秋雨先生,在您的生活中,寫作和媒體誰更重要?

    余秋雨:當然寫作更重要,我上媒體非常少,我為此而感到羞愧,現在文化構架並不存在文化人對於媒體居高臨下的取捨權,而媒體卻具有對轉型前文化隊伍的選擇權和改造權,媒體對我的部分選擇是對我自我轉型的肯定,但是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文化人能和媒體建立更親密更融洽的關係,甚至親密到不存在相互間的關係,兩者已融為一體。寫作和媒體做為兩個絕對對立的概念,是一個暫時現象,比如,我現在通過網站與大家交流這究竟是寫作還是媒體呢?都是。寫作無媒體,它難道自娛自樂嗎?既然報刊雜誌都是媒體,所以我認為這兩個概念是一個過程中的兩個程序,而不能做誰輕誰重的比較。

    網友:一個普通人如何去體會文學與人生的關係。

    余秋雨:在健康不佳的情況下有文學作伴應該是一種智慧的生存方式。文學如果僅僅停留在學校裏,它的魅力就太局限了,它應該跟隨很多人一輩子,給成功者以靈魂上的安靜,給失敗者以精神上的安撫,給病患者以生命上的陪伴,所以我真誠的祝願你早日恢復健康,還祝願你永遠與文學結緣。

    網友: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對社會都是很重要的,自然一部或者大量的先進的文學作品會對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産生深遠影響,個人觀點。

    余秋雨:文學作品對一個人的影響不是絕對的,隨著個人因素和客觀因素的不同而産生重大差異。但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基本應該是正面的,它是不同時代的人情感交流的唯一渠道,而不同時代人的情感也就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全人類情感。其它的影響往往很難進入情感領域。

    網友:好的作品必須和人生經歷挂鉤嗎?

    余秋雨:在青春勃發的時代也能寫出詩情洋溢的好作品,好多年青早逝的詩人早就説明這一點。但是我所喜歡的散文最好有一些生活閱歷,有一些蒼苔斑駁的中老年心態,這只是我個人的愛好,年青的作者可千萬不要以小裝老,徒説憂愁。

    三、文化苦旅

    網友:秋雨先生,有人説你是:“市場化的文人,是文化商人。”你怎樣看待這一説法?

    余秋雨:我不知道這個概念的具體內涵,所以無法説出自己明確的看法。文化商人是讓文化走向市場化,還是對一個文化人的貶義的稱呼?我個人的行為還沒有涉足商業,如果我的書有很大的銷售量,那麼這等於把一切暢銷書與文化商人打了等號,這無論是在商業學和社會學上都是説不通的。如果説出我書的出版社有很好的營銷能力,那麼他們才是優秀的文化商人,我不應該冒領這個榮譽。

    我對大家的討論很感興趣,人的生命各不相同的表述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千差萬別,能夠在接受上擦到一點兒邊已經非常榮幸,更何況我有那麼多全方位的知音,那麼這對我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了。有不同的看法才是正常,關於是商人還是勇敢的文人的説法很有智慧。反過來説,在如此激烈轉型的時代,居然還有那麼多文人為自己的文化與社會完全隔絕而沾沾自喜這才是真正的“勇敢”,他們怎麼沒有想到文化的最後結果是應該教化社會或化解矛盾,它應該是和廣大民眾有關的,如果和廣大民眾有關的文人都被稱之為商人的話,那麼古今中外廣受歡迎的文化名人都要被劃入商人的範疇了,那麼寂寞的文化圈還有什麼意義呢?

    網友:你感覺到的是什麼?可以告訴我們嗎?

    余秋雨:我走在歐洲的大地上面對著這些曾經欺侮過我們又啟發過我們的國家,想,中國人終於可以用最平等的心態來觀察這片土地了。自從香港澳門回歸中國,與歐洲的恩怨已經了斷,我們可以用堂堂正正的東方文明的視角來發現他們的歷史暗傷,現實隱憂,特別是和中華文明的互相理解的可能性,所以應該説比前代中國文人走的更從容,更大氣。

    四、對青年的忠告

    網友:在自修和應付“工作任務”之間,我該怎麼辦?

    余秋雨:我現在不太清楚小學教師的日常生活安排,但是你既然喜歡文學,還是希望你抽時間把這個愛好保持下去,不要被形式主義的工作任務擠跨。工作任務是很難推拒的,你一定要為自己的靈魂留出一點透氣的空間,否則就成為一架工作機器。不管在多麼繁忙的間隙中有那麼一點時間翻幾頁文學書,其實是在給靈魂補氧。

    網友:您的作品被很多青年人認為是很好的人生或者説心理健康的教材,也有節目曾請您參加和青年人的心靈對話。您是怎樣看待您的作品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的?

    余秋雨:我們國家文化領域遇到的很多問題都與心理健康有關,某種意義上我們都面對著大量的心理疾病,可惜的是我們長期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社會性治療,所以把心理問題看成是學術問題、道德問題、是非問題,其實一大半都不屬這些問題的範疇,我看到一些年青的文化人在電視上發言的語調、表情、眼神、用詞,首先感覺的是心理健康問題。

    結束語:非常高興有這樣的一個聊天的夜晚,外面下著雨,有一個網友説:這個情景使他想起了,我在岳麓書院演講的情景,那天也是細雨綿綿,所有的聽講者,穿的雨衣靜聽了幾小時。這兒沒有雨衣,但是確實讓我溝通了幾年前的動人景象,我會一直記住這一個個下雨的下午和夜晚。各位朋友再見!余秋雨會一直和你們在一起。



責編:周玫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