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05:53 來源:人民日報
(一)與“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同步,建設創新型國家拉開帷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同期,到2020年我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創新是企業進步的生命線。”“創新是科技騰飛的翅膀。”“創新是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的動力。”“創新是東部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根和魂。”……黨中央確定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正在形成共識、成為合力。
用15年時間建成創新型國家,由此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帶動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進而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支撐。這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決策,是一項極其繁重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極其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二)這場變革,呼喚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呼喚在全社會導引一種敢於創新的精神風尚、營造一個勇於創新的文化氛圍。正如胡錦濤同志所強調的,為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鬥目標,必須“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
大力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創新精神,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文化動力,就這樣成為我們時代的迫切要求。
(三)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活力的標誌。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決定了它所造就社會的興衰和國家的強弱。
一部人類發展史證明了這一點。文藝復興的思想創新,打破了中世紀的黑暗;啟蒙運動的文化創新,揭開了思想解放的序幕。這些思想文化觀念的創新,成為推動這些國家走向興盛的先導。工業化的歷程告訴我們:越是創新活躍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産業革命的廣闊舞臺;一旦創新活力喪失,就面臨着競爭出局的危險。18世紀以來,世界的科學中心和工業重心從英國轉到德國、再到美國,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實質上是創新能力強弱的轉換,其中無不包含深厚的文化根由。
我們經歷的改革開放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27年彈指揮間,中華大地滄桑巨變。回頭看看,沒有創新,思想的藩籬難以衝破,體制的堅冰不會融化,深圳還是漁村,浦東依然沉寂。正是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創新,熔鑄了敢於探索、勤於創造、勇於競爭、甘於冒險的創新文化,造就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僅給中華大地帶來了激蕩人心的歷史巨變,而且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更新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四)沿着歷史發展的脈絡,追尋社會進步的腳印,我們可以看到:
一種文化的發展過程,其本質就是應答歷史挑戰的過程。凡是對新挑戰作出創新應答,創新文化活躍的國家,就能興旺發達、以至後來居上;凡是創新文化乏力、囿於固有經驗和傳統思維的國家,就難以持續繁榮和長遠發展;
先進生産力的出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總要尋找落腳點,而且往往在最具創新意識的文化環境裏實現突破。誰在創新文化上佔據優勢,誰就在發展中贏得主動;
一個國家的創新文化,同創新事業相互促進、相互激蕩。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力量。文化是創新的母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聲。觀念的創新、科技的創新、體制的創新,無不回歸於文化的創新。這是邏輯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必然。
(五)進一步説,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精神是我們時代精神的核心。只有大力發展創新文化,才能不斷豐富和拓展先進文化。
(六)當今世界,人類社會步入一個各種創新不斷涌現的知識經濟時代,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變革正在展開。文化的力量從未如此重要,創新的話題從未如此迫切。
在這個時代,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知識産權成為財富的最大源泉,創新人才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構建創新型國家成為許多國家的自覺選擇。
在這個時代,國家間的競爭,已從單純的經濟層面上升到文化層面;創新文化成為一個國家最核心的軟實力,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高低、創新精神的強弱,日益成為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的關鍵因素。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日本強調“獨創力關係到國家興亡”,韓國人認為“資源有限,創意無限”,英國國會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國家的最大資源” ,美國、德國急切打造國家創新體系。
人們比任何時候都堅信──
創新不僅依賴於社會的物質保障,更需要廣大公眾較高的創新文化素質;
創新文化不僅是構建創新型國家不可或缺的關鍵資源,更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文化環境不僅是激勵創新的重要前提,更是一個民族決勝未來的必由之路。
(七)中國匯入了創新的時代洪流。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矢志邁向創新型國家的行列。依靠自主創新,帶動生産力質的飛躍,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需要大力營造勇於創新、尊重創新和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讓創新文化成為驅動發展巨輪的動力,讓創新精神化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行動。
反觀我們的現狀,創新文化的發展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我們的文化環境對創新事業的承載能力亟待提高,一些阻礙創新文化形成的觀念、制度弊端亟待克服。
重灌輸輕培養、重應試輕素質、重趨同輕個性、重服從輕創造的教育體制,影響着青少年創新素質和創新品格的養成。
科學精神尚未在許多科技工作者的頭腦中生根,懷疑、批判的意識不強,進取、超越的信心不足,科技創新能力還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徘徊。
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淡漠,不少企業的價值取向仍是短期掙“快錢”,關鍵技術自給率低,75%的企業尚未形成研發能力,競爭能力的形成過於依賴引進而非自身創造。
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窘況:賣8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A380空客;100%的光纖製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芯片、70%的轎車製造設備都要依賴進口。
要在15年裏建成創新型國家,在全社會形成孕育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活動、催生創新成果的風尚,沒有創新文化提供智力和精神的支撐,沒有創新精神推動社會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想象的。
中華文化歷來包含鼓勵創新的豐富內涵。我們是火藥、造紙、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的後代,是長城、大運河建造者的子孫。不斷創新的古代文化,曾使我們民族走在世界的前列。生而落後不是恥辱,甘居落後才是悲哀。超不過先輩愧為子孫。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寬廣的世界眼光,要求我們緊緊抓住機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發展創新文化,推進創新事業。
(八)如何培育屬於我們時代的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有不同的論述,但基本形成這樣的共識:它包含關於創新的一般觀念和相關制度設置兩個層次。
觀念文化表現為人們對創新活動的認識態度,制度文化則指對創新活動發生作用的制度安排。觀念是創新文化的核心,制度是創新文化的保障。它們共同支配着創新主體的行為,決定着創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圍。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講話中強調指出,“要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大力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大力倡導敢於創新、勇於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努力營造鼓勵科技人員創新、支持科技人員實現創新的有利條件。”這為我們培育創新思想觀念、營造創新制度環境指明了方向。
(九)發展創新文化,首先要從觀念更新、觀念突圍入手。
創新的過程總是伴隨“革故”,新與舊的挑戰交織其間。創新會改變甚至否定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會觸及甚至顛覆一些已經成型的利益格局。創新越是向前推進,觸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往往也越大。
現實告訴我們,許多阻礙創新發展的無形而頑固的力量,更多地來自於觀念。
(十)創新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必須勇於探索,敢為人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積極創新的精神光輝燭照至今。但我們的文化傳統中也有不利於創新的消極因素。“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樣的文化心理,泯滅了多少創新的火花;敢於冒尖者被視為“冒失”,打破常規者被看作“異類”,富有個性者被當成“不成熟”,這樣的認識觀念,阻礙了多少探索的步伐,造成了多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自己不作為又見不得別人作為的庸碌狀態。
創新意味着對現有理論和實踐的超越。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尊重人的首創精神,才能提出新見解、開拓新領域、創造新事物。
(十一)創新是一種求異思維和實踐,不能唯書唯上,迷信權威,必須敢於懷疑,勇於批判。
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懷疑和批判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基本起點。唯書唯上,人云亦云,創新意識便會湮沒在“框框”之中;論資排輩,迷信權威,創新人才就將止步於“杠杠”之外。
創新文化提倡的是創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權威壓制人,不以名望排擠人,不以資歷輕視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才能讓全民族的創新意識競相迸射、創造活力充分涌流。
(十二)創新精神的實質是科學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必須尊重規律,求真務實。
創新對規律的發現首先來自對規律的尊重。從形式上看,創新表現為標新立異,但精神實質恰恰是求真務實。創新活動不會一帆風順,也很難畢其功於一役。以功利的心情對待創新,以浮躁的心情從事創新,只會毀掉創新事業。
在創新問題上,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至關重要。它需要創新者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持與付出,需要全社會有“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理解與耐心;需要只爭朝夕、敢於創造,又容不得絲毫的浮躁和浮誇。成功永遠屬於那些崇尚科學、勇擔風險、敢於創造、甘於付出的人們。
(十三)創新依賴創新主體的艱辛勞動,不能求全責備,苛待人才,必須尊重個性,寬容失敗。
創新與風險共存。創造──失敗──再創造──直至成功,這是科學探索的規律,也是創新活動的規律。創新活動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科學探索也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失敗者。只能成功、不容失敗,必然導致不求作為、無所作為。寬容失敗,善待失敗,才能使失敗變為成功之母,培育出勇擔風險、勇攀高峰的價值觀。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從來沒有完美無缺的創新者。棱角分明、個性張揚,創新的衝動往往由此而來;鋒芒畢露、無拘無束,創新的激情常常孕育其中。給創新人才和創新成果一個寬鬆的環境,一個包容的氛圍,支持人們拿出勇氣,解放個性,衝破阻礙,積極探索,才能帶來思想觀念的激蕩,才能推動創新事業的步伐。
(十四)創新的種子要發芽生長,需要適宜的氣候和環境。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創新精神,需要觀念的支撐,更呼喚制度的保障。
上個世紀初,內燃機和電力等許多技術創新並不是美國人發明的,卻在美國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了産業化,帶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建立了一套體制機制,以保證創新成果的利用和推廣。
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國外有瑞典、芬蘭,國內有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和以北京中關村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開發區。他們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借鑒:發展創新文化重在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為創新活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輿論環境,把對創新規律的理解和對創新活動的態度貫穿於體制機制當中,通過制度的杠桿協調創新主體與社會之間的收益平衡關係,才能更好地吸引社會資源要素不斷投入到創新活動之中,提高創新的質量和效益,才能更大地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保護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創新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
有了這些,創新者“闖”的魄力會更大,“搶”的意識會更強,“爭”的勁頭會更猛,“拼”的勇氣會更足。
(十五)在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的時候,鄧小平同志説:“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
今天,我們要通過十五年的努力,使我們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沒有那麼一股子氣更不行。
這一股子氣,是不甘落後的志氣,是奮起直追的勇氣,是後來居上的豪氣;這一股子氣,是勇於探索的氣勢,是敢為人先的氣概,是尊重個性的氣量;這一股子氣,是鼓勵創新的氣氛,是崇尚創新的氣魄,是競相創新的氣象。
這一股子氣,是江浙人“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説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的探索,是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是深圳“敢想敢幹、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是奇瑞“支持冒險、鼓勵冒尖”的觀念,是華為“超越自我、勇擔責任”的期許。
在我們的社會涵養這一股子氣,在我們的民族孕育這一股子氣,在我們的時代激蕩這一股子氣,我們的國家就生氣勃勃,大有希望。
責編: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