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科院:破解“自主創新”四大疑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7日 09:54 來源:
    專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國家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記者 李斌) 破解“自主創新”四大疑問──中科院自主創新之“故事篇”

  “作為國家科技隊,從成立以來,自主創新就是中科院的題中應有之義。”在中科院,自主創新的故事很多。我們特地從基礎研究、高技術、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領域擷取四個。

  研究與開發、技術與市場、成果與應用、挑戰和喜悅……透過這些故事,我們發現,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只有堅持自主創新,通過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才能給研究機構乃至國家帶來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才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享有更多的話語權。

  故事一:不能老嚼“別人嚼過的饃”

  (命題一)中國人能否在重大國際科研計劃中佔據一席之地,甚至起引領作用?

  (創新案例)人類基因組計劃被譽為生命“登月”工程。2000年,中科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中心的幾位留學歸國人員在國家支持下趕上了“末班車”,並以驚人毅力和智慧圓滿完成了人類基因組1%測序任務。不僅如此,中國人還在水稻基因組研究中拔得頭籌,不僅參與了合作,而且獨自繪製水稻(秈稻)基因組圖譜。家蠶、雞等生物基因組的完成,標誌着中國在基因組學領域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強國,舉世矚目。2003年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中,2002年發表的水稻基因組文章成為1998年至2002年間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一篇。

  (領軍者説)於軍(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

  基因組學的內涵實在是博大精深,而且作為上游,其下游的東西實在是源遠流長,可以繼續做的東西太多太多。有數據才是硬道理,中國科學不能老是咀嚼“別人嚼過的饃”,只有原始創新,才會有發現。測序只是基因組研究的起點,解讀生物信息、進行基因分型、實現基因表達、進行蛋白質鑒定……後面還有一系列工作,基因組學的“大戲”才剛剛開始。

  故事二:一字之變“克”難題

  (命題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前,能否勇挑重擔?

  (創新案例)凍土是世界難題,也是導致青藏鐵路遲疑數十年仍未繼續建設的主要因素。中科院寒旱所的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創造性地提出冷卻路基、降低多年凍土溫度的設計新思路;開展了冷卻路基的工程技術措施集成研究和示範工程建設,為鐵路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設計參數。研究成果為青藏鐵路工程建設提供了有效的科技保障,對凍土地區工程建設和環境演化有着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價值,産生了極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領軍者説)程國棟(項目主管、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

  在青藏鐵路的最初設計中,鐵路路基工程主要是採取阻擋外界的熱量進入路基,保護多年凍土的上限不下降的被動措施。所以,在可行性研究中,大量使用了保溫材料和通風管。鋪設保溫材料,就好像過去老太太賣冰棍時給冰棍蓋上一條棉被,雖然有效,但時間長了,冰棍還是會融化的。而現在提出冷卻路基的辦法,更加適合青藏高原的凍土環境。從“保”溫到“降”溫,創新之處,就在於這一字之變。我相信,雖然目前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青藏公路、東北多年凍土區鐵路等都有百分之三四十的病害率,但是青藏鐵路的病害率不會這麼高,而且運行時速也將實現設計的目標:一百公里。

  故事三:“優質油”是怎樣合成的

  (命題三)國外已有現成技術,國內是否還需要開發和掌握?

  (創新案例)煤制油或煤變油,就是煤炭液化技術,世界上只有南非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是引進,還是自己開發?在中科院重大專項的支持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開發了具有自主産權的間接液化成套技術,成功進行了中試,形成了綜合技術開發的能力。我國也因此成為第四個掌握這一核心技術的國家。

  (領軍者説)孫予罕(研究所所長、項目負責人)

  這個項目差點就放棄了,因為原來的技術路線不行。但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支持下,我們改變了技術路徑,建立了千噸級的中試裝置,連續穩定運行了1500多個小時。生産的合成油不僅符合“歐Ⅳ”標準,而且節能。現在,我們已經在山西潞安集團屯留煤礦開工建設合成油示範廠,3年後將年産油16萬噸。自己有了技術,引進國外技術時,他們也不敢漫天要價了。現在全世界最大的煤制油公司──南非薩索爾公司希望和我們進行學術交流,國內10多個省提出要上“煤制油”項目,開發石油替代産品,找我們的人挺多。

  核心技術?小了説,就是“一張光盤加一桶催化劑”;大了説,就是一批技術專利和專有技術産權。當然,我們不光是技術創新,也有制度創新。開始研發時,我們吸納企業注資共同參與成立了項目理事會,企業在技術股份中佔據一定比例。

  故事四:國立研究所“頂天立地”

  (命題四)面對信息領域“巨無霸”,高技術領域的國立研究所能否有所作為?

  (創新案例)抬頭擴胸,頂天立地!中科院計算所以自己的實踐,作出了響亮的回答。龍芯通用CPU、數字音視頻標準、十萬億次曙光高性能計算機……中科院計算所近年來重大成果紛紛涌現,牽動着國內外無數人的視線。美國國會智囊機構哈特森研究所不久前發佈的一份《中國向前跳了一大步》的科技競爭力分析報告,重點分析了3個案例,兩個和計算所的成果有關,一是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一個是龍芯2號CPU。

  (領軍者説)李國傑(計算所所長)

  沒有自主創新的盲目引進,可能會使中國步拉丁美洲的後塵。中國人因為用超級計算機受屈辱的歷史已經過去。我國已經能提供滿足要求的超級計算機,我們自主設計的主板和節點模塊領先IBM、英特爾一年以上,暢銷國外。

  現在搞科技創新,需要的就是有自信心。當初課題負責人胡偉武説了一句“做不出CPU,我提頭來見!”。敢“提頭來見”,就是有絕對自信!“龍芯”的研製者大多是20多歲的研究生,人才的成長往往是任務逼出來的、重擔壓出來的,有拼才能贏就是這個道理。事實證明,科技戰略方面軍必須有能力解決國家面臨的戰略挑戰問題,在國家科技發展中起到骨幹甚至中流砥柱的作用,為解決國家“卡脖子”問題做出重大貢獻。(完)

責編:吳田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