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讀研”到底為什麼?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6日 13:22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又到一年考研時,《人民網》(2006年1月15日)報道:2006年全國碩士生招生統一考試於昨、今兩日(14、15日)舉行。隨着近兩年本科的擴招,就業形勢嚴峻,研究生考試競爭愈發激烈。記者昨日獲悉,今年廣東有35662人加入了考研大軍,比去年增加1456人,增幅4.26%。報考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深圳大學等五所高校的人數佔總報名人數的七成以上。説起熱衷考試的原因,八成以上的考生將其歸咎於就業難。“找不到好的工作,索性繼續考研,期望將來能找到一份薪水高一些、條件好一點的工作!”這句話成為記者採訪時研究生説得最多的一話。

  如果這麼多的人在走這根獨木橋,僅僅就是為了更好地就業,僅僅就是為了得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若果真如此,我真為這些應考者汗顏,也真為我們的未來擔憂。

  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得主、華人數學大師丘成桐先生指出中國學術界流弊時説:“中國的學生,讀書的目的,只有兩個,要麼能夠賺錢,要麼當官,他們普遍有一種學而優則仕的想法,認為只要當官,就可以過舒適的生活,所以,中國的學生,做學問達到一個地步,足夠令他們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便會停下來,他們追求的東西只此而已,對學問根本沒有熱誠。”丘成桐大師慨嘆,在中國,真正潛心鑽研純科學的人實在不多,跟外國的學生真心以研究為目標相比,實在相去甚遠。大師的看法的確振聾發聵。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了社會和國家。上個世紀初,一代偉人周恩來就發出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時代強音,很多的海外學子為了民族的解放和復興,拋棄舒適安逸的物質生活,輾轉回國,投身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祖國的建設事業。

  宋真宗《勵學篇》中著名的兩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常常被古人拿來鼓勵讀書,這與我們現時考研大軍的境界可謂“五十步”與“一百步”。如果“黃金屋、顏如玉”真的堂而皇之地成為莘莘學子的讀書目的和人生追求,那麼我們這些高層次人才的理想、信仰、責任、使命乃至美好、高貴、聖潔等人文價值是不是與我們一貫倡導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呢?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産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裡頭出來的。” 這裡所講的精神,特別是革命精神,指的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由它所直接決定的道德情操和意志狀態。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指引人前進的燈塔,是使人奮飛的翅膀;崇高的理想,可以使人精神生活極大地豐富完善;崇高的理想,可以使人永遠感到幸福;崇高的理想,可以使人日益變得堅強。研究生,作為社會的精英,民族的脊梁,理當樹立崇高的理想,豈能僅僅“為稻粱謀”?當然,任何理想都不是脫離物質利益而獨立存在的,人們追求理想的目的,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物質利益,不能給人帶來利益的“理想”,只能是烏托邦、宗教或迷信。因此,我們亦不必言不由衷、故作清高大談特談讀研是很超然、很脫俗的事,讀研也不必完全諱言“功利”,讀研的確可以增強我們的謀生能力,使我們的生活質量更好,使社會的物質文明更加繁榮。但是,如果我們的大部分莘莘學子僅僅把“找到一份薪水高一些、條件好一點的工作”當成讀研終極目標,那麼其理想是不是也太渺小了呢?(作者:真如)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