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 曹智)
10月17日淩晨,5天前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啟航的神舟六號飛船,在平安飛行115個小時32分後重返神州,緩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草地上。我國首次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
取得圓滿成功。
喜訊傳來,舉國歡騰,舉世矚目。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和平安著陸,是中華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又一偉大壯舉,標誌著中華民族為人類探索太空的偉大事業做出了新的重大貢獻。這一輝煌成就揚國威、振民心。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心血鑄就的卓越功勳,將彪炳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這是英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的驕傲和自豪,這是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驕傲和自豪,更是祖國的光榮,人民的榮耀。
航天科技事業作為高新科技綜合集成的新興産業,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為了確保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牢牢掌握主動權,加速推進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跨越式發展,1992年,黨中央根據世界科技發展形勢、著眼我國科技事業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大局,果斷啟動載人航天工程,奏響了向航天科技中最具挑戰性領域進軍的號角。13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總攬全局、運籌帷幄,對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了堅強有力的領導,始終確保了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協調面最廣的跨世紀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全國各相關單位和部門堅持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努力實現著人力、物力、財力的最佳組合。參加工程研製、建設、試驗的數十萬科技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目標一致,決心一致,步調一致,匯成了向現代化科技高峰攀登的浩蕩大軍。各部門、各單位堅持有困難共同克服,有問題共同研究,有風險共同承擔,使各種優勢資源得到了有效集成。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國已經發展了30多年後起步的。工程一啟動,科學家們就提出,我們起步雖晚但起點要高,要從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13年來,廣大航天科技人員面對一系列全新的領域和尖端課題,始終堅持自主創新,通過突破關鍵技術帶動著工程研製、建設的整體躍升。回首風雨飛天路,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説,從火箭研製的高標準到飛船設計的高起點,從獨具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體系的建立到先進的航天測控網的形成……一系列新技術、新創造、新成果,無一不是自主創新的智慧結晶。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成敗繫於毫發,質量高於一切。13年來,廣大航天科技人員嚴格按照“嚴肅認真、週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方針,把質量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作為工程建設、研製、試驗的最高原則,通過狠抓規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實,加強工程建設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鍛造良好的科研作風,使每次發射試驗都真正做到了設施設備零故障、技術操作零差錯、組織指揮零失誤,確保了神舟飛船一次次的成功發射和返回。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事業。在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中,廣大航天科技人員以國家的意志為最高意志,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常年超負荷工作,默默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枯燥和巨大精神壓力。從科研院所到各生産企業,從大漠深處的航天發射場到浩瀚三大洋上遠望號測量船,到處留下了航天人艱苦奮鬥的足跡,灑下了航天人不懈奮鬥的汗水。他們用拼搏創新凝結而成的“飛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延續和發展,是新時期我國千百萬科技工作者優秀品質和良好精神風貌的生動體現。
當夢想變成了光榮,光榮又在孕育著新的夢想。隨著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中國人的太空探索就站在了一個新起點上。自信、自強、自立的中國人還將在更高的領域、更廣闊的空間,不斷實現著航天事業的更大發展,創造著航天事業的新輝煌。
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再一次證明了我國科技人員所具有的強大創新能力,表明了我國在航天人才、技術、管理諸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適合國情的發展模式,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勃勃生機。
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必將進一步激發起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提高全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美好未來的信心和鬥志。
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次生動實踐,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還再次告訴我們──
只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萬眾一心、團結奮鬥,自主創新、開拓進取,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克服不了的艱難險阻,就一定能創造出一個個非凡的人間奇跡,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
責編:朱亞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