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7日 15:13 來源:
夏日的7月,“建設節約型社會”引發的思辨日漸熱烈:制度安排上如何保障節約、資源利用上如何節能環保、個人自身的行為如何杜絕浪費……當人們從各個方面檢視着周圍的物質時,節約型社會的精神內核,卻怕是被遺忘了: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國需要有“節約型”的國民精神──用清醒的眼光認識自己,用勤儉的雙手建設自己,用務實的態度彰顯自己。
今日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一方面戴着世界經濟增長率最快國家的桂冠,一方面是人均GDP還在全球百名開外的窮國;都市的新高樓代表着這個國家的欣欣向榮,鄉村失地農民的流離也代表着這個國家的積重難返;每日西裝革履出入上海陸家嘴、北京CBD世界一流企業的,是中國的精英,烈日下蹬三輪、搬傢具每日賺取5塊、8塊養家糊口的,也是中國的百姓──參差的畫面述説着,富強的夢想,從一個角度看似乎已經觸手可及,換一個角度,卻還是雄關漫道般遙遠。
中國,正意氣風發同時又如履薄冰地,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這樣一個民族要走向強盛,靠的不是爆發力,而是持久力。這樣一個社會中的國民,要不得“歌頌盛世”的昏然,少不得“勤儉建國”的清醒;要不得燈紅酒綠的個人奢侈主義,少不得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實幹報國。
節約型的國民精神,體現的是看待自己國家的眼光,更重要的,是如何走向富強的步伐。“可持續發展”、“節約型社會”正是有識之士對此的注腳。一個國家彰顯力量,靠的是堅韌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虛榮。甲午戰爭前的清廷,經歷了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擁有了當時亞洲最大鐵甲艦和最強大的海軍,《走向共和》裏的慈禧老佛爺以為顯示中華物力強盛、震懾對手的“良苦用心”大辦壽筵,人們虛幻地以為已經可以戰勝經濟實力遜色、國土面積狹小的日本……如此心態,在今日中國,也不陌生。聽多了“中國經濟總量多久多久可以趕上美國”、“中國可以對誰誰説不”等等論調,人們怕是都有些眼睛發亮到看不清家底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呼籲,正是要讓這樣的腦袋聽聽:家還很窮,窮到東西不省着點用,就用不了多久了;路還很長,長到即使是抗戰勝利倏忽一個花甲子後的今天,我們的生産力水平仍要落後日本半個世紀。
有個考驗近在眼前,2008年北京奧運會進入倒計時,當中國人用體育競技的揚眉吐氣抒發對國運蒸蒸日上的希望時,終於可以一雪百年沉淪的豪情,怕是很容易讓自古愛面子的國人大手大腳、心甘情願“砸鍋賣鐵”地招待各國客人,如果大夥兒真以“畢其功於一役”的短視辦奧運,正是揀了名,丟了利,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奢華不能代表強大,務實才能走得更遠。
當“節約”從行為提升到精神,它傳遞的是勤勉;當“勤勉”成為中國的國民精神,它意味的是強大。
後記:從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倡議由中央傳達到民間,筆者通過三篇文章、五千文字,想説的是:節約之社會,從技術到制度,從東部到西部,從物質到精神,三維立體,方可成型。(作者:飛奔)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