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2日 08:35 來源: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胡訓軍 鐘友國 本報記者 柳剛
編者按:全軍編制體制調整以來,改制換裝的部隊成為我軍戰鬥力新的增長點。如何在改制換裝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部隊機械化、信息化複合式發展的整體效益,實現部隊戰鬥力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這些部隊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廣州軍區某兩棲機械化師黨委“一班人”以清晰的思路、長遠的眼光指導部隊轉型,統籌部隊全面建設,僅僅3年就成建製成系統全面形成戰鬥力,他們的經驗值得借鑒。
這是一次歷史性機遇:2002年2月,廣州軍區某師奉命由摩托化步兵改制換裝為兩棲機械化部隊。
這是一次歷史性跨越:換裝僅3年,該師成建製成系統全面形成戰鬥力。
今年初,這支被譽為“嶺南雄師”的英雄部隊在近似實戰的演練中,接受了總部的驗收考核。經過50多個課目的嚴格考核,該師取得了平均93.54分的好成績,受到軍委首長的高度讚揚。6月中旬,總部向全軍轉發了該師“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指導部隊全面建設”的經驗。
| |
廣州軍區某兩棲機械化師師領導在一線指揮實彈訓練。 新華社發(華章攝) |
從“功臣落馬”到“少帥升帳”──讓指揮員素質超前適應複合型發展
一聲令下,新型鐵甲兩棲戰車開進軍營。盼望了多少年啊!部隊裝備一下子更新換代,讓這支部隊的不少“老裝甲”心花怒放,躍躍欲試。然而,他們沒有想到,上級給該師配班子,讓不少昔日的老功臣、老模範坐了“冷板凳”──部隊改制換裝後的黨委“一班人”,9個人是清一色的碩士,其中還包括兩名學成歸來的軍事留學生。
| |
廣州軍區某兩棲機械化師參加地空協作演練。 新華社發(華章攝) |
還沒等軍營的議論聲平息下來,新班子的亮相又讓大家吃了一驚,他們沒有精彩的上任演説,和團以上幹部一見面,就出了100道高科技基礎知識考題。結果,全師團以上幹部最高分只有67分,一大半人不及格。
| |
廣州軍區某兩棲機械化師某團按照訓練大綱要求,從難從嚴抓訓練。這是部隊在訓練快速佔領陣地。 新華社發(華章攝) |
新知識的缺乏意味著什麼,官兵們很快就看清楚了:兩棲裝甲車首次泛水,指揮員率先駕車衝進水庫,結果劃了十多個圈就是上不了岸。步兵訓練,指揮員仍要求戰士“搶時間、爭速度”,對自行火炮儀器一番猛掄猛搖,新裝備受損趴窩……
由於歷史的原因,一些指揮員知識文化層次較低,不大適應改制換裝的需要;部分指揮員駕馭機械化裝備的思維觀念根深蒂固,難以跳出窠臼走新路……嚴峻的現實,逼迫師黨委對團級班子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10多名團以上幹部被安排換崗、轉業,一批從院校畢業的年輕碩士、學士們走上各級指揮員崗位。想不通!一些曾在邊疆保衛戰中“掉皮掉肉不掉淚”的老功臣,如今熱淚涔涔。
在集體談心會上,師黨委“一班人”語重心長:“改制換裝,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完成機械化建設任務的同時抓緊向信息化跨越,要求我們每一名指揮員的素質適應乃至超前適應複合型發展的需要。上級對我們的要求,就是我們對你們的要求!”
於是,一位準備提拔任團長,後又安排轉業的副團長灑淚告別軍營,留下一句肺腑之言:“一個軍人如果沒有能力帶領部隊打勝仗,他對部隊做的最後一個貢獻,就是下崗!”
“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許光達大將當年的名言,被該師黨委給予全新的詮釋:“沒有信息技術,就沒有現代裝甲兵!”他們在全師叫響了這一口號,各級黨委率先垂范,常委成員新裝備訓練一律上陣與兵同訓,“常委車”、“常委炮”、“常委班”成為訓練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一份來自權威部門的評估報告顯示:換裝當年,該師單車單炮全部形成戰鬥力;第二年,營連全面形成戰鬥力;第三年,整師成建製成系統形成戰鬥力。
從“裝備等人才”到“人才等裝備”──依靠科學籌劃解決改制換裝難題
改制換裝,難題成堆:上萬台新裝備如何接裝?駕馭新裝備的技術人才如何培養?新裝備訓練的教案如何制定?
面對無數個“問號”,該師黨委胸有成竹:第一批4000多臺新裝備同時從幾十個生産廠家接回部隊,沒有向兄弟部隊和生産廠家借一兵一卒,全部安全、準時到位;數千台裝備一進營區馬上能夠直接進入訓練;官兵們一上訓練場就有了規範的教案……
奇跡背後,是未雨綢繆的週密安排和科學籌劃。早在改制換裝命令下達之前,師黨委“一班人”就深刻地認識到:信息化建設,世界先進國家已經搞了二三十年,我們沒有必要盲目摸索,只要按照信息化建設的規律科學籌劃,就能少交“學費”,少走彎路,確保改制換裝順利發展。
説幹就幹。師黨委以司訓隊和各汽車連為依託輪訓人才,及時著手進行幾千名合格“馭手”的培養。他們還成立了“技術骨幹培訓辦公室”,早在新裝備安裝調試階段時,就派出一大批官兵“融入”新裝備生産廠家,住工棚、吃快餐、當學徒,熟悉新裝備裝配流程。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該師先後特招引進了400多名技術人才,請專家進行訓練。對於引進的大學生幹部,則採取集中培訓,優化組合教學資源,組織轉行培訓。共舉辦裝甲專業技術骨幹集訓班100多期,培訓專業指揮和修理骨幹萬餘人次,初步形成了“人才等裝備”的局面。
隨後,師黨委“一班人”走出軍營,來到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探訪專家,制定了《兩棲機械化師五年建設發展規劃》,由專家學者組成的訓練保障小組提前啟動,一本集訓練、戰備、維護、保障等16個方面的《新裝備訓練指南》,成為部隊新裝備訓練的指導性大綱。
訓練一開始,針對新裝備出現的問題,師黨委又研究出臺了“案例式教學法”,進行面對面細心講解、手把手示範操作。與此同時,他們建立了新裝備訓練“活頁式周表”,按照“大專業小集中、小專業大集中”原則構建新的組訓模式,將新裝備訓練導入自主、科學、規範的軌道。
一組數據,凸顯出該師戰鬥力建設的嶄新變化:2002年初,該師裝甲專業指揮、技術幹部及修理工缺編高達64%、73%和82%。短短一年多,全師乘載員等級率即達86%,種類專業修理技術人員對口率、稱職率達90%以上,100%的登車指揮員和參謀人員能熟練操作兩種以上通信裝備。
從“全面鋪攤子”到“追求效費比”──實施資源整合謀求保障最大效益
這是一次信息化建設成果觀摩交流會,前來觀摩學習的兄弟部隊各級軍事主官們眼界大開:
可視監控系統實現“超視距”,系統網絡搭建至營連,全師戰備出動時間縮短近一半;野戰指揮依託自動化指揮和語音通播系統,實現多節點、遠距離視頻、音頻同步傳輸……
短短3年間,該師為何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對此,師黨委感觸頗深。當年,大批新裝備到來,新情況、新問題千頭萬緒:作訓部門報告訓練場地不配套、後勤部門報告庫房、油站不夠用、裝備部門報告信息接口不匹配……面對“四處冒煙”的局面,師黨委沒有按照傳統的建設思路全面“鋪攤子”,而是讓“合理整合資源”這根藤牽出一串解決難題的良策,實施配套建設,追求最佳效費比。
全師局域網建設,師裏投資4000萬!這是一塊前所未有的大“蛋糕”,從各團到師司、政、後、裝各機關,都想“切”自己的一塊。一時間,各團和機關各部門報請建設各自局域網的請示論證報告鋪滿了師領導的案頭。
“信息化建設必須全師一盤棋!”師黨委態度明確,他們集中精兵強將,按照“光纖到團,網絡到連,有線電視到班,信息到兵”的建設標準,統一搭建覆蓋全師的信息化平臺。與此同時,他們精心組織研製裝備保障可視化系統,較好解決了裝備信息的獲取、傳輸和處理,使裝備保障由傳統模式逐步轉變為可視化模式,用有限的投資實現了精確管理和透明控制,讓機械化裝備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個師還積極借助社會資源“助跑”。
2003年夏天,一場合成演練在南粵某海域進行。這邊,兩棲裝甲車在海上劈波斬浪,官兵們集中精力探索新戰法訓法;那邊,來自院校的科研專家對新裝備海上防腐制腐問題攻關。演練結束,部隊“三喜臨門”:防腐制腐難題一舉攻克,5名“科研助手”成為部隊裝甲車輛防腐制腐技術骨幹,12項管用的戰法在實戰中完善。其中,《兩棲部隊作戰研究》入選為全軍重點課題。
近年,該師先後與6所科研院校和11所新裝備生産廠家建立了科研協作關係。在重難點科研項目上,部隊發現問題提出需求,對方進行技術攻關,僅用少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就攻克了近百個制約戰鬥力增長的技術難關,取得了83項新成果。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