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譜寫團結進步新篇章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6日 16:36)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 “我家那條土路,現在鋪上了柏油。只用兩個小時,就能到西寧。來我們那旅游、經商的越來越多。”來自青海循化的撒拉族人韓尚文,説起家鄉的變化,一臉自豪。

  撒拉族人生活的變遷,只是民族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民委的統計顯示,過去10年間,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8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提高近1.5倍,城鄉居民存款增加3倍多,13個少數民族平均壽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2004年底,基諾族實現整體脫貧。對上世紀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基諾人來説,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2005年3月,到北京出席兩會的基諾族全國人大代表曹孟良,帶來這樣一個喜訊。

  55個少數民族,1億多少數民族人口,600多萬平方公里的民族自治地方……被載入憲法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頒佈、施行,為鞏固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族工作無小事。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十分關懷少數民族群眾,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黨的十六大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進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作出了部署。胡錦濤總書記多次深入民族地區考察、調研,走進少數民族村寨,與少數民族同胞促膝交談,共謀發展大計。

  2000年全面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覆蓋了5個民族自治區、27個自治州和83個自治縣。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一批重大工程,有力地帶動了民族地區發展。5年來,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累計向西部地區投入4600億元,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資金累計安排5000多億元。同一時期,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率超過了10%。

  發起於1998年的“興邊富民行動”,涉及135個陸地邊境縣(旗、市、市轄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56個邊境團場。迄今,中央財政已先後投入2.64億元,並吸引、帶動大量其他資金投向邊境地區,在綿延2萬多公里的邊疆建設興邊富民項目2萬多個,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推行惠及所有民族自治地方的“西部通縣油路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組織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對口支援,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開辦民族高等學校和民族班、民族預科,重視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改變了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分享着國家現代化建設帶來的發展成果。”國家民委主任李德洙説。

  發揮自身優勢,彰顯民族特色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5年來,舉辦了150多次農村文化表演、“夷水鄉音”青年歌手大賽等文化活動,帶動了當地民族藝術“擺手舞”“撒爾嗬”“儺戲”“柳子戲”的重新復興。

  56個民族,56朵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張海洋認為,縱觀新中國民族事業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共同繁榮發展的同時,各民族仍然保存和延續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優秀文化和傳統。56個民族在保持各自個性的同時,實現和諧發展。

  文化是民族個性的載體。據國家民委介紹,我國目前共有1萬多所學校開展民族語、漢語“雙語”教學,在校學生超過600萬人。國家每年編譯出版的少數民族文字教材有3500多種,總印數超過1億冊。

  今天的中國,22個少數民族仍在使用28種本民族文字。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蒙古、藏、維吾爾、朝鮮、彝等少數民族文字已有編碼字符集、字型、鍵盤的國家標準,各類民族文字應用軟體不斷問世。

  1992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78億元,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累積投入20多億元,實施“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國家還設立專門機構,對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收集、整理、翻譯和研究,並撥款3000多萬元,支持校勘出版藏文《大藏經》共計160部。

  “少數民族的文化多樣性,是我們的寶貴資源,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保護、發掘和發展,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祁慶富説。

  少數民族按照傳統習俗生活的權利,受到尊重和保障;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藝術、體育等事業發展,得到支持和資助。民族地區也緊緊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特色經濟。新疆的棉花、石油、天然氣,內蒙古的羊毛、煤炭,廣西的糖業,雲南、貴州的烤煙,都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生産基地。民族地區蘊含的電力、煤炭、石油等礦産資源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也在逐步得到合理的開發……

  堅持科學發展,鞏固民族和諧

  2003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

  一年後,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也成功實現這一歷史性跨越。

  “這表明,與全國一樣,我國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重要的關鍵時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萬邦説。

  這是一個黃金髮展期,更是一個矛盾凸顯期──

  儘管近年來民族地區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但相關研究表明,西北、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教育能力、科技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排名,仍然處於相對劣勢。

  “當前迫切需要解決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這是少數民族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同時也要解決一些特殊的難點問題,如少數民族地區的上學難、看病難問題。”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石玉剛説。

  2004年下半年,國家民委組織力量,用半年多時間,對特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少數民族貧困問題得到明顯緩解的同時,局部地區的貧困問題仍很嚴重。目前全國還有約20個民族的390萬特困群眾,面臨着嚴重缺錢、缺糧、缺衣被、缺水和住房難問題。他們生存的地方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各種自然災害頻繁。

  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和壓力同在。專家們認為,全面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關鍵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歷史的經驗證明,‘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既要投入更多資金,又要加大扶持力度;既要發展經濟,又要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既要發揮中央政策的主導作用,又要加強各地區的對口支援。”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青覺説。

  “制定政策一定要尊重各民族特點,考慮各民族的發展實際,不能搞一刀切。”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理論政策研究院院長金炳鎬認為,“要堅持以人為本,在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注重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推動教育、文化、衞生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15天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草案)》,對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8天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原則通過《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提出“通過5年左右努力,使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達到當地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沒有民族地區的發展,就沒有全國的發展;沒有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人們相信,隨着新世紀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召開,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必將迎來又一個春天。(完)

責編:春天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